9月11日,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主辦的草地貪夜蛾生物防治技術研討會在安徽宿州市召開。旨在保障玉米生產安全,加強交流與合作,提高草地貪夜蛾生物防控水平,同時加快推進“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草地貪夜蛾災變機制與可持續防控技術研究”的實施工作。
在宿州市埇橋區桃園鎮的500畝鮮食玉米生產基地,與會嘉賓看到實施生物農藥對比實驗效果明顯:未施農藥的玉米葉片啃食嚴重,植株瘦弱矮小、葉片發黃;噴施了Bt產品后的玉米葉片寬厚、株狀葉茂、長勢良好。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張杰研究員介紹說,蘇云金桿菌G033A“禁衛軍”的顆粒劑產品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草地貪夜蛾災變機制與可持續防控技術研究”產出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該新劑型產品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創制。蘇云金芽胞桿菌(Bt)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最多、應用最為廣泛的微生物農藥,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前我國登記的Bt產品主要是針對鱗翅目和雙翅目害蟲,尚無防治鞘翅目害蟲的Bt產品登記。因此,開發能兼治鱗翅目、鞘翅目害蟲的Bt產品尤為重要。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發的Bt工程菌G033A,是通過基因工程改造向對鱗翅目害蟲高活性的G03野生菌株導入對鞘翅目害蟲具有活性的cry3A基因獲得的,該菌株可產生多種殺蟲蛋白,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件。與野生Bt菌株相比,該菌株在保持對小菜蛾、甜菜夜蛾、草地貪夜蛾等鱗翅目害蟲高毒力的同時,增加了對馬鈴薯甲蟲、黃條跳甲等鞘翅目害蟲的毒殺作用,田間防效達到85%以上,在廣東、廣西、云南、安徽、新疆等20個省區推廣應用200萬畝。尤其在重大入侵害蟲草地貪夜蛾的綠色防控和化藥的合理減替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緩解了草貪入侵我國后無生物農藥可用的窘境。工程菌G033A是我國獲批登記的第一例轉基因Bt工程菌、第一個基因工程微生物農藥,也是國內第一個登記的防治鞘翅目害蟲Bt產品,填補了我國防治鞘翅目害蟲Bt產品和Bt工程菌產品兩項空白。
“近年來,安徽農科院植保所圍繞草地貪夜蛾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無論是防治產品的研發還是配套使用技術的示范推廣,為我省草地貪夜蛾的有效防治貢獻了力量。”安徽省農科院副院長李澤福介紹說,201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遷飛性害蟲“草地貪夜蛾”入侵中國,因其具有寄主范圍廣、繁殖能力強、遷飛擴散快、為害重、抗藥性強、防控難度大等突出特點,成為我國糧食生產的重大致災生物,2020年9月,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而安徽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是草地貪夜蛾北遷南回的必經之路,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遷入蟲源、阻斷其遷出為害,不僅可以保障當地糧食生產安全,更對全國農業生產意義重大。生物防治技術是草地貪夜蛾綜合防控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近些年的努力我國科研工作者在這一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研制了“以菌治蟲”“以蟲治蟲”“以線蟲治蟲”等多種方法,尤其是張杰研究員團隊研制的蘇云金桿菌G033A制劑對草地貪夜蛾的田間防治表現優異,在現場觀摩了研發的顆粒劑新產品及效果,未來一定會成為害蟲防治的利器,具有良好的應用推廣前景。
當天會議上,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毒理審評處處長張宏軍做《我國生物農藥登記管理情況及展望》報告、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副所長張杰做《Bt產品研發與應用》報告、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做《Bt產品在安徽的應用及示范》報告。與會專家圍繞草地貪夜蛾生物防治開展了學術研討與交流。農業農村部農技推廣中心防治處處長劉萬才、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操海群、安徽省植保總站站長何振輝等分別進行了點評,項目首席、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王振營進行了會議總結。此次會議由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與宿州市植保站聯合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