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李晨)1月9日,中國農科院在京召開2017年工作會議。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在會上指出,2016年各項工作任務圓滿完成,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唐華俊說,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這一年,中國農科院凝練重點創新任務,深化體制機制創新,進行試點期績效考評,進入創新工程的32個研究所中,10個研究所考評結果優秀,16個研究所考評結果良好,6個研究所考評結果合格。
2016年,農作物種質資源聯盟為全國無償提供優異種質資源達3000多份次;農業大數據與信息服務聯盟整合1300多萬份期刊信息資源;馬鈴薯產業聯盟開發馬鈴薯主食產品6大系列250余種,實現產業增值3倍以上。
唐華俊強調,2016年全院共新增主持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868項,合同總經費37.4億元。主持“化肥農藥減施”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0個專項的32個項目,在農口專項中立項數占25%,經費占31%,充分體現了占位優勢。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21項、經費1.6億元,再創新高。“棉花種質創新和高產分子育種”群體獲得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資助。
在科研產出方面,中國農科院全院共發表科技論文4722篇,其中在《自然·遺傳》等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3篇,授權專利1408項,審定新品種130個?;A研究方面,在芥菜基因組結構和起源解析,白菜、甘藍和油菜的重要性狀調控基因挖掘,水稻—稻瘟菌互作過程新機制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重大成果方面,全院7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作科所“小麥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創新團隊”獲得農業領域第一個國家創新團隊獎;14項成果獲農牧漁業豐收獎;8項專利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43項成果獲省級科技獎勵。
在應用方面成績斐然。2016年全院推廣新品種210個、新產品326個、新技術281項,推廣科技成果總面積3.2億畝,推廣畜禽2.7億頭(羽)。
水稻、玉米和奶牛等9個產業的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共集成140項先進適用技術,構建了29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綜合技術生產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增產增效和綠色生態效果,被FAO作為范例在發展中國家推廣。其中,種植業7種作物平均增產29.6%,節水30%,節肥26%,節省農藥23%,平均每畝增效538元;養殖業每頭奶牛增效1100元,每只母羊增效150元。
在國際合作方面,新簽、續簽各類多雙邊協議82份;新建聯合實驗室18個,獲批引智基地2個;新增多雙邊國際合作項目66項,項目經費6000多萬元。組織舉辦了高規格國際學術會議43個、國際培訓班12個,全院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向近20個亞非國家推廣水稻品種30多個,面積累計達到210萬公頃,中棉系列新品種成功進軍中亞,植物保護、動物疫苗和飼用植酸酶等技術也為促進我國農產品國際產能合作和農業供給側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