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守好種好“飯碗田”(切實加強耕地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新時代新征程上,耕地保護任務依然艱巨,要突出把握好量質并重、永續利用等重大要求,采取硬招實招守好種好“飯碗田”。耕地保護責任如何進一步壓實,耕地保護機制如何進一步完善,撂荒地治理如何進一步加強?近日,本報記者深入農村進行了調查。
——編 者
一個山村——
良田優先種好糧
重慶市墊江縣永平鎮鮮花村的高粱熟了。紅彤彤的高粱穗隨風搖曳,一臺臺收割機在地里穿梭作業。高粱收割完,地壟間留下了綠油油的大豆。
“過去都是巴掌田、雞窩地,土地宜機化改造后,地連成了片,農機開進了田,種糧省力又方便,鄉親們種地熱情高。這高粱和黃豆復合種植,就是大家伙的主意。”村民譚春俯身掐下個豆莢,“看這豆粒,多飽滿,再過一個多月又豐收了。”
鮮花村耕地面積4500畝,如何護好用好?村委會請來農業專家設計產業規劃。“山地農業是我們的特色,耕地必須見縫插針用起來。”村黨支部書記陳國君說,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安排空間布局,把握時節品種茬口,通過復種、套種等方式,在保護耕地的同時,提高耕地效益,帶動鄉親們增收。
鮮花村產業規劃中,有一條很醒目:“良田糧用,良田優先種好糧。”翻開村委會的賬冊,鄉親們種植的糧油作物統計表上寫得密密麻麻,包括水稻、玉米、小麥、高粱、大豆等。為了服務糧食生產,村里還建立了集清理、烘干、收儲、加工、銷售等為一體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解除鄉親們的后顧之憂。
據調查,鮮花村土壤偏酸性,土質疏松、土層深厚、透水透氣好,適合種高粱,也適合種黃豆。村民洪昌俊從外地返鄉,流轉了50多畝地,試種高粱、小麥。可剛起步第一年,分散的地塊讓他犯了難:“耕種收環節只能靠人工,扣除人工費,一年下來掙不到啥錢。那會我也琢磨著要不要改種經濟作物。”
土地宜機化改造,堅定了洪昌俊種糧的信心。“規模經營,機械化作業,種糧才能有賺頭。”陳國君說,村里籌措資金修建機耕道、蓄水池等設施,提升機械化率,提高農田利用率。改造完成后,洪昌俊擴大了種糧規模,還一口氣買了6臺播種機。
“靠著大機械,僅用1周時間,承包的地全部完成耕種,每畝節省人工支出400余元。”洪昌俊說。截至今年6月,鮮花村完成宜機化土地改造超2300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500畝。好地帶來好效益,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畝均增收1200元。
除了種糧食,鮮花村在地勢高的山坡地搞起了多元經營,果樹苗木上山上坡。鮮花村山地間種滿了柚子樹,紅心柚、三紅柚、黃金柚等特色品類很受市場歡迎。陳國君說,接下來,鮮花村將規劃布局優質糧油、特色高效農業產業,推進“千畝紅纓子高粱、千畝墊江晚柚”規模化發展,讓鄉村產業越來越紅火。
【專家連線】
自然資源部土地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鄖文聚: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持耕地數量、守好耕地紅線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管控措施,多方努力下,2021、2022年連續兩年全國耕地總量實現凈增加,多年來耕地總量持續減少勢頭得到初步遏制,為糧食穩產增產提供了重要保障。
穩住耕地總量,還要優化耕地布局,改善耕地生態,提高農業特別是糧食種植的比較效益。加快推進省市縣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將18.65億畝耕地保有量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逐級分解,落實到地塊并上圖入庫。同時,采取經濟獎懲措施,因地制宜推動耕地下山、果樹苗木上山上坡,促進農業生產空間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農業生產規律,提升農民種地積極性。
一位田長——
把責任落實到每一塊地
天氣轉涼,在洞庭湖南岸的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高粱坪村,田間地頭有鄉親們管護水稻的忙碌身影,還有不少游客來這里游玩。“大家把田種好,飄香的稻花帶來好收成,成片的稻浪成了好風光。”田間的機耕道上,高粱坪村黨支部書記祝中良正騎著電動車巡護田塊。
作為村級“田長”,每天巡田成為祝中良的“規定動作”。去年7月,當地自然資源部門工作人員把一份“田長責任書”送到了祝中良手上。“我二話不說在責任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們高粱坪成為益陽市首個‘田長制’試點村。”祝中良說。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祝中良坦言,自己下決心當“田長”有現實原因:“高粱坪田多、外出務工人員多、長期發展薄弱,因為種植苗木、挖塘養殖等,鄰里間時常發生矛盾。這成片的肥田沃土,必須想辦法保護好利用好。”
“在工作中遇到需要整治的耕地問題不少,可基層執法人手不足,動態巡查、及時發現違法行為,還需要鄉親們的共同參與。”益陽市自然資源行政執法支隊副支隊長楊方勇說。
為了破解難題,益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廣泛收集意見建議后,探索構建起“全民共同參與耕地保護”的長效治理機制。高粱坪村在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設立專門保護耕地的“田長”,由村支書擔任村級“田長”,黨員村民組長和種糧大戶擔任網格“田長”,努力將保護耕地的責任落實到每一個農戶、每一塊土地。
高粱坪村村口的公示牌上寫著:“村級田長:祝中良;保護耕地責任面積:5607.07畝。”祝中良和6名網格員走馬上任當“田長”,共同承擔起網格范圍內的巡查、報告和耕地保護宣傳工作。
高粱坪村的“田長”們,逐家上門、挨戶宣講,靠腳步丈量全村每寸土地,鄉親們逐漸認可了“田長制”。“現在村民只要是想動田用土,都會主動詢問‘田長’的意見。”祝中良說。
經過試點,目前“田長制”面向益陽市范圍內全面推開,99個鄉鎮(街道)、1390個村級(社區)、5167個組級(網格)全面建立“田長制”,設立“田長制”公示牌4599塊,還出臺了10個“田長制”配套文件,建立了投訴舉報、責任單位協調配合等制度。
高粱坪村稻田旁的電線桿上,一個大大的攝像頭格外醒目。“這是數字高清攝像頭,覆蓋全村的土地,讓土地違法行為無處可藏。”祝中良說,有了科技助力和村民支持,日常巡田更從容了。益陽市利用衛星遙感執法、鐵塔視頻監控、無人機航攝等信息化技術,加強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監管。
“人防+技防”,讓監管無死角。現在一旦發生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等疑似違法違規行為,祝中良手機上的APP會第一時間發出預警,派發“工單”,他按“單”趕到現場核查和反饋情況,實現耕地違法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置的閉環管理。
【專家連線】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嚴金明:“田長制”將每塊田責任到人,責任進一步落實落細,耕地保護監管網越織越密。自2017年開始,山東等地嚴格耕地保護,相繼探索實行“田長制”。截至2022年底,已有26個省份開展此項工作。各地主要采取分級保護、逐級負責方式,設立3級至7級的“田長”。
為進一步發揮“田長制”作用,要不斷探索完善“田長制”運行機制,圍繞調度協調、巡查檢查、督導考核、激勵獎懲、信息報送等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推動“田長制”工作不斷取得新實效。強化部門協作,明確各部門在耕地保護方面的主要職責和工作內容,共同落實耕地保護任務。
一塊土地——
標準化生產育新機
廣西崇左市江州區馱盧鎮逐盎村,無人機在甘蔗地上空盤旋,噴灑出白色藥霧。“一上午時間,500多畝地全部完成飛防作業。”無人機操作員何進督是逐盎村村民,說起眼前這塊地很是感慨:“這500多畝蔗地原先是塊撂荒地,現在變成‘糖罐子’,甘蔗畝產6噸,糖料蔗年銷售收入150多萬元。”
土地撂荒原因何在?逐盎村黨總支書記何進一調查了解到,隨著村里的青壯年進城務工,留守老人婦女成為村里的主要勞動力,他們在體力、文化程度和農業科技等方面跟不上發展步伐,想種好地有心無力。
為了提升土地利用率,村兩委干部逐戶摸查,征求村民意見,決定將部分撂荒地通過土地整治后,流轉統一經營。何進一帶頭發展土地托管,把村里500多畝撂荒地聚攏起來,成方連片種植甘蔗。
誰來種?記者采訪發現,逐盎村擁有自己的機耕隊和技術人員。目前,村里擁有23臺大型拖拉機、甘蔗種植機、中耕施肥培土機、甘蔗收割機等,有專職農藝農具機械技術人員5名。“農戶將土地委托給村里全程管理,耕地、播種、灌溉、打藥、收獲等全程服務,農戶年底可以享受分紅,今年有望每畝分紅1200元左右。”何進一說。
逐盎村機耕隊隊長何學飛算了一筆賬:“過去機械化跟不上,鄉親們用牛耕種,犁耙、開行、播種,1個壯勞力5天才能種下1畝甘蔗,每畝成本高達750元。現在采用大馬力拖拉機深耕,1天可耕種30至60畝地,1畝成本400多元,拖拉機深耕達到60厘米,每畝可增產30%。”
通過統一標準化生產,這塊500多畝的撂荒地被“激活”,每年能給逐盎村集體帶來20萬元收入。“現代農業技術跟得上,管理到位,豐收有保障。”說起未來,何進一充滿信心。
今年以來,江州區8000多畝撂荒地被“喚醒”。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陸華亮介紹,江州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力推進撂荒地集中整治。建立完善監督、考核等長效機制,發動群眾復耕、托管代耕,引導農戶按照自愿、有償原則,將撂荒地流轉給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耕地有人種有人管。
【專家連線】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周衛:加強撂荒地整治提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受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耕種條件差、農民外出務工等因素影響,有的地方出現了耕地撂荒現象,導致土地資源浪費、耕地質量下降。要充分認識統籌利用撂荒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解決耕地撂荒作為奪取糧食和農業生產豐收的一項重要措施。
加強撂荒地治理,摸清底數,分類推進,因地制宜把撂荒地種好用好。加強統籌謀劃,綜合施策,推進撂荒地開發整治,充分挖掘保供潛力。綜合運用法律、技術、經濟手段,壓實地方屬地責任,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培肥地力,確保撂荒地整治后得到長期有效利用。要加強社會化服務,支持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廣全程式、菜單式服務模式,為外出務工和無力耕種的農戶提供托管服務。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