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江蘇淮安洪澤湖畔,55歲的杜成朋站在湖邊裸露的土地上,原本應該在水中搖曳的蘆葦和荷花,成片地矗立在干涸的湖底。
7月中旬以來,這個全國第四大淡水湖的水面,以從未有過的速度消退,旁邊的洪湖村中,1萬多畝稻蝦共生的農田,開啟了一場數十年未有的抗旱之戰,調水、灌水、防病,一刻未停。
緊急時刻,他們挖地翻水
站在湖水退縮后露出的土地上,杜成朋回憶這里曾經的景象。就在今年剛剛入夏的時候,湖水還很充沛,岸邊水鳥成群,蘆葦蕩里,人們架著小船的身影時隱時現。
對生活在湖邊的人們來說,這片水域是他們賴以為生的根基,也是小時候的天堂。“小時候在這里放牛,把牛趕到湖邊就不管了,等晚上自己就回來了。”杜成朋說。
洪湖村位于盱眙縣東北部,緊鄰洪澤湖,近年來,盱眙縣發展稻蝦共生產業,小龍蝦遠銷全國各大城市。洪湖村具有天然的水源優勢,村里有12000多畝稻蝦共生水田。在靠近湖邊的地方,洪湖村有兩個泵站,把湖里的水抽出來,沿著寬闊的水渠把水輸送到每一塊稻田中。
洪湖村挖掘機挖渠引水。受訪者供圖
對洪湖村的村民們來說,旱情來得出乎意料。而7月到8月,恰好是水稻抽穗揚花的季節,也是小龍蝦育苗的季節,是需水量最大的時候。“洪澤湖水少了,但還是能翻上來,只是渠被水草堵住了,往常水多的時候,不影響過水,現在水少了,就過不來了,村里請了挖掘機,疏通河道,挖開淤泥,讓水流到農田間的泵站處。”杜成朋說。
邢開兵是泵站的管理者,他自己也種著65畝水稻,如今正是揚花的關鍵階段,“天氣干,溫度高,今年的澆水次數要比往年多一半。”邢開兵告訴記者,田里的水稻是5月插秧的,按照以往的情況,到8月下旬,澆10次水就差不多了,今年澆了15次了,田里依舊干得很快。
8月21日,洪湖村外的稻田中,邢開兵在引水抗旱。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除了干旱,高溫也在影響著水稻,有些稻穗的頂部,明顯是空的,“高溫會影響花粉的存活率、存活時間,進而影響結實率,所以有些看似開花了,但其實沒有結實。”
8月21日,到洪湖村一線指導抗旱的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唐偉告訴邢開兵,“這段時間,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更充分灌溉,不僅可以抵御干旱,也有助于稻田降溫,減少高溫造成的影響。”
8月21日,洪湖村,村民邢開兵的水稻田中,部分稻穗頂部未能結實。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攝
高溫侵襲,他們竭力保糧
處在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是這次南方旱情的主要發生地之一。
江蘇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也是水稻生產的大省。數據顯示,2022年,江蘇秋糧種植面積約4457萬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超過3300萬畝。“秋糧是我國糧食生產的主要組成部分,占全年糧食產量的70%左右。其中,水稻、玉米作為主糧,更是糧食生產的重點,而南方旱情發生時,恰好是水稻和玉米形成產量的關鍵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肖永貴告訴記者。
從五六月份預測到旱情時,江蘇各地就開始為抗旱做準備,調水、打井、打藥。據介紹,江蘇省在省級層面投入的資金,就超過1億元。各市縣同樣投入巨大,洪湖村所在的盱眙縣,已經投入資金超過1200萬元。同樣以水稻生產為主的南京江寧區,增加了500多個用于調水的臨時泵。
8月21日,江蘇盱眙縣洪湖村,抽水抗旱的水泵入水口。渠里調來的水,在高溫下迅速蒸發。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相比水田,丘陵崗地面臨的局面更加艱難。肖永貴告訴記者,江蘇省丹陽市、句容市等丘陵山區旱情較重,直播稻、玉米、大豆等受到了較大影響。
更多的大田作物成為這次南方抗旱中被關注的重點。在盱眙縣沿河村,56歲的石明強,掰開一個玉米,可以明顯看到有缺粒現象。“高溫會影響玉米授粉,這也是缺粒的主要原因。”到田間指導抗旱的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王克如說。
8月21日,盱眙縣沿河村石明強的玉米地里,連續高溫使得玉米授粉不足,少部分玉米出現明顯缺粒。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在高溫干旱中,管理是否得當,也會直接影響抗旱的效果,石明強說,旱情發生后,已經澆過一次水,也打過幾次藥,包括病蟲害預防、葉面追肥等。王克如告訴他,“這塊地管理得很好,對減少損失有很大的幫助。在后期,還要繼續加強管理,讓現有的玉米粒更加飽滿,盡可能地多一點兒收獲。”
水上農田,他們也在抗旱
“得有60年吧,沒遇到過這么旱的時候。”在南京溧水區,88歲的茶農嚴景萬說。嚴景萬是一位老茶農,經營著一片茶園,主要生產當地知名的雨花茶。
8月22日,南京溧水區,高溫干旱導致茶園中部分茶樹干枯。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8月22日,記者在嚴景萬的茶園中看到,一些茶樹的枝葉明顯干枯,在樹叢中格外顯眼。嚴景萬告訴記者,旱情發生后,他們已經采取了許多方式,引水滴灌,把損失降到最低。
在江蘇興化,垛田上的龍香芋也在經歷著干旱的考驗。垛田處在水網密布的濕地區域,千百年來,當地居民將水底的淤泥掏出,堆成垛田。垛田大部分都在水中,沒有道路聯通,農民們乘船下田。這里是真正的水鄉,但仍然被干旱和高溫所困擾。
8月15日,江蘇省興化市垛田街道平安垛村,村民正在給龍香芋澆水。周社根 攝
興化市垛田街道高家蕩村村支書張泉告訴記者,7月底到8月初,河道里的水位開始快速下降,降到了以往沒有過的程度,有些地方農民的小船都無法通行了。而龍香芋恰恰是喜濕怕旱的作物,即便正常年份,也要經常澆水。今年水位下降后,農民自己澆水很不方便,所以很多葉子都干了,有些邊緣干了一圈,有些整個葉子都干枯了。
為應對旱情,當地協調農業、消防等部門幫助農民澆水。消防部門調來了消防車,用水槍噴水,緩解垛田上的旱情。
8月15日,江蘇省興化市垛田街道高家蕩村,消防人員幫助村民給龍香芋澆水。周社根 攝
張泉介紹,村里還開始嘗試在垛田上布設噴灌系統,“以前沒有過,農民自己用長柄的瓢或小型的抽水機就能澆。但今年大旱之后,我們也在試驗,嘗試架設固定的灌溉網絡,防備類似的旱情再次出現。”
品種多樣,降低糧食生產風險
南方旱情仍在繼續,這場罕見的極端天氣中,也有許多地方表現優異。
在南京溧水區和鳳鎮毛公鋪附近的一處高標準農田中,種植大戶沈明頭幾乎每天都為稻田輪流澆水。記者看到,稻田附近有一個小型水庫,水庫中的水不多,但有源源不斷的水進入庫中。和鳳鎮一位干部告訴記者,7月以來,當地一直在不間斷地調水,保證稻田用水。
沈明頭種植的是一種中晚熟品種,剛到孕穗期。盡管也受高溫影響,但關鍵的抽穗揚花期,有希望避開溫度最高的時期。“根據目前的情況預計,今年畝產能達到1500斤。”他說。
8月22日,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員肖永貴(右)和種植大戶沈明頭(左)交流。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在南京江寧區,記者在多處稻田看到,緊急采取的抗旱措施正在發揮作用。從遠處調來的水,不斷進入稻田中,保障稻田基本的需求。
種植者們之前播下的種子,也影響著眼下抗旱的效果。尤其是早熟和晚熟的水稻,恰好避開了高溫影響最大的時期。事實上,此次南方旱情,影響最大的,正是處在抽穗揚花期的中稻。
江寧區的一處種植基地中,莖稈粗壯、顏色深綠的水稻正處在孕穗期。這里是南京農業大學的種植基地,種植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育成的“寧香粳9號”,是一種中晚熟的優質水稻品種。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丁艷鋒介紹,基地里的水稻長勢良好,根據目前的畝穗數,再結合往年的穗粒數、千粒重等,今年的畝產預計可以達到1500斤。
8月22日,中國農科院的專家們在南京江寧區一處高標準農田,現場了解旱情、指導抗旱技術。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記者了解到,在大田種植中,產量達到1500斤,已是高產水平,尤其在南方旱情影響下,仍能保證高產。一位當地農業干部介紹,在江蘇各地,當前種植的水稻品種正在變得越來越豐富,這也增加了糧食生產抵御風險的能力。
旱情仍在繼續,更多的措施還在不斷實施。在盱眙縣,副縣長張遠涵告訴記者,“下一步仍將繼續圍繞糧食安全,克服不利天氣影響,把損失降到最低,確保糧食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