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今年的主題:為綠色未來而創新。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知識產權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核心競爭力,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支撐和掌握農業發展主動權的關鍵。實施農業知識產權戰略,大力提升農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強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網站上,公示了近兩年交易的科技成果109項,金額約1.5億元。“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知識產權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局長王述民說:“知識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是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橋梁。”那么,目前農業知識產權現狀如何?如何提升農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進而促進農業科技持續創新?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知識產權是對創新成果的保護
從2008年知識產權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也在不斷發展。2010年,頒布的《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0—2020年)》,明確了我國農業領域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所謂農業知識產權主要涉及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農產品地理標志權、商標權、商業秘密權以及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領域知識產權的外延和內涵也在不斷拓展和發展。同時,國內外學者和產業界還在積極研究并推進將動物品種、農業生物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納入知識產權保護對象,爭取國際和國內立法建立相應的產權制度,以及惠益分享機制。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宋敏說:“知識產權實際上是對創新成果的保護,讓投資者將研發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通過建立可靠的利益回報機制調動社會資源投入農業科技創新的動力。通過知識產權的市場化轉化,在研發、推廣和生產各環節建立明晰的權益關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推廣和轉化運用。”
“知識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前提和基礎。”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主任馮艷秋說。2019年第二屆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上的農業科技成果對接會,9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簽約金額共計2億多元。而2019(首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拍賣環會上,對高葉酸營養強化玉米推廣許可權等18個拍品總成交額2903萬元,大會期間形成的各類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和科企戰略合作簽約與意向簽約額近10億元。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踐來看,無論轉移形式的選擇、交易價格的確定,是否具有知識產權、如何運用知識產權都是不可或缺的內容。
運用知識產權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質量
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頒布,我國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業知識產權體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來農業專利申請量大幅增加,發明專利不斷上升,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和農產品注冊商標總量日益攀升,植物新品種年申請量位居世界前列。
根據中國農科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指數報告(2020)》,2019年全國累計受理農業植物新品種申請33803件,授予品種權13959件;累計批準的地理標志共10474件。我國共公開涉農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1357696件,在授權的638392件涉農專利中,發明220149件占34.48%,實用新型418243件占65.52%。農業專利的年度申請和授權量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龐大數字的背后依然無法掩蓋的是,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存在量大不優、轉化利用率低等問題。從2019年公布的第21屆中國專利獎來看,涉農專利獲獎比例非常低,專利金獎沒有一個涉農專利,專利銀獎也只有兩個是涉農專利。
獲得銀獎的涉農專利之一正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的專利成果“一種鑒定或輔助鑒定豬100公斤體重眼肌面積的方法及其專用試劑盒”。該專利成果能夠精準判斷豬100公斤體重眼肌面積,從而精準選擇眼肌面積大的種豬個體,被稱為瘦肉型豬的“伯樂”,已應用全國多家種豬育種公司,不僅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新增利潤,研究所也獲得了專利許可收入。與其他科技獎項相比,中國專利獎不僅要求技術本身具有先進性,還要求專利保護得當,成果運用廣泛以及成效顯著。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國農科院注重以知識產權為核心創造力,推動了科技事業科學發展,提升了農業自主創新的含金量。2019年,中國農科院獲得授權的國內發明專利數量為899件。值得一提的是,自2001年以來,中國農科院獲得中國專利獎的數量占據了涉農領域的70%,遙遙領先國內其他農業科研院所。
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的資助下,中國農科院連續5年發布《知識產權分析報告》,對全院知識產權創造數量和質量、運用和保護情況進行統計分析。2019年分析報告顯示,中國農科院知識產權轉化金額共計32495.29萬元,占當年各類成果轉化總金額的30%,遠遠超過往年。
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知識產權管理處處長張熠介紹說,中國農科院通過設置成果轉化優秀團隊獎和知識產權轉化獎,進一步強化圍繞市場和產業需求的科技成果研發及快速轉化,從而形成運用知識產權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質量的良性發展機制。同時,以轉化運用為目標,減少不必要的申請與保護,不斷增加高質量知識產權的數量。
以知識產權為核心激勵和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農業科技的創新和發展,僅靠良好的政策支持并不夠,必須有完善農業科技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機制保障,才能加速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了要使知識產權制度成為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
當前,我國農業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益還不夠明顯,特別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率低。意識不強、動力不足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何調動積極性,讓創新人才合理合法的富起來,讓知識產權實現知識“產錢”?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王漢中院士認為,最重要的是破除“四唯”,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方向,創新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機制,以實際利益調動創新人員的積極性。
首當其沖要完善農業科技知識產權的利益分配機制。《中國農業科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當年成果轉化收入扣除直接成本后,獎勵給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其他人員的比例不得低于50%。
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改革農業科技評價機制,將農業專利等知識產權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評價的重要指標,與科技人員職稱晉級、利益分配等方面掛鉤,使產權人真正得到應有的回報,充分調動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
實際上,以知識產權為核心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作。為此,中國農科院還建立了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機制:組織成立管理機構,設專職人員負責管理;制定知識產權管理辦法,完善知識產權轉讓管理制度;出臺知識產權激勵政策,強化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優化學科創新團隊的人才配置,制定人才量化考評辦法等。
在繼續舉辦“知識產權服務科研一線”巡回培訓、專利檢索培訓的同時,今年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還聯合研究生院,面向全院研究生開設了《農業知識產權概論與實務》選修課,包括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政策與概況,其中大部分案例來自農科院下屬研究所或相近技術領域,從研究生抓起培育知識產權意識。“知識產權工作要貫穿于科研工作的全過程。”王述民表示,農業科研除了發表高水平的論文,還需要在早期進行專利布局,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培育核心專利,為后期的應用研究和產品開發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