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李晨 通訊員余波、李先容)近日,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的科研人員向記者透露,2014年我國油菜品質創歷史最好水平,呈現“兩提高”“雙降低”的特點,即含油量和蛋白質含量提高,芥酸和硫甙含量降低。
據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承擔的2007~2014年全國油菜普查顯示,2014年我國油菜籽平均含油量為43.19%,較2007年提高1.4個百分點,為歷年最高水平;蛋白質平均含量24.71%,較2007年提高1.94個百分點;芥酸平均含量6.57%,較2007年降低4.93個百分點;硫甙平均含量36.49μmol/g(餅),較2007年降低17.53μmol/g(餅),為歷年最低值。
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自2007年啟動建設以來,圍繞“高產、高抗、高效”的發展目標,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驅動油菜產業發展的作用,加強技術研發和技術推廣、技術培訓,針對含油量偏低、機械化生產滯后等我國油菜產業發展的制約瓶頸,加快科技創新,在促進我國油菜品質提高、提升我國油菜生產水平與競爭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體系克服了高油與高產、高油與抗病、高油與雙低的三大矛盾,育成了中雙11號(含油量49.04%)、中油雜19(含油量49.95%)、浙油50(含油量48.76%)、中油雜11號(含油量45.91%)等冬油菜高油新品種和秦雜油4號(含油量50.01%)、青雜5號(含油量47.65%)等春油菜高油新品種,這些品種的雙低品質也得到進一步提高。據測算,含油量每提高1個百分點,單位面積產油量將增加2.38%。按全國平均畝產125公斤計算,可增產菜籽油13.75萬噸;按每公斤菜籽油10元的價格計,每年可增收13.7億元。
同時,科研人員篩選出抗倒伏、抗裂角、抗菌核病等適于機械化、輕簡化生產的優良品種,研發出全程機械化生產的農機裝備、農藝技術和全程質量控制、品質快速檢測、產地化綜合利用等配套生產技術。
除了研發新品種和新技術以外,該體系的科研人員還積極開展優良品種和配套生產技術的集成示范,推進油菜生產向機械化、輕簡化、集成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通過技術集成示范,該體系育成的高油高產雙低油菜品種在全國年均推廣3000萬畝以上,為提高我國油菜產業競爭力、生產效益和國家食用油供給能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圍繞農業部全國糧食增產模式攻關計劃,該體系集成了融合品種、機械裝備、植保、土壤肥料、栽培等5大領域的9項關鍵技術,建立了油菜全程機械化高產高效生產模式,在湘鄂贛三省開展大面積生產示范。該生產模式只需三種機械進行三次作業,即可實現種、管、收各環節的全程機械化,在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的基礎上,保證了菜籽收獲品質。
與此同時,該體系科研人員積極與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共建油菜示范基地,通過提供全程技術指導和服務,促進了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提高了油菜生產水平和優質率。據統計,該體系年均舉辦現場觀摩會、技術培訓會等技術服務活動540次,年均發放技術資料15.8萬份。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