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的禾苗,藍藍的天空。穿上軍大衣探秘零下18度的“種子方舟”,再換上高筒雨靴在農田里備苗、插秧。5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國家作物種質庫和科普基地里傳來青少年的陣陣歡聲笑語。這里,正在進行作科所“探秘種子方舟,感受生命力量”的農科開放日活動,來自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代表在這里體驗了不一樣的研修課程。
走出校園,來到田間,這次特殊的研修課不僅讓中學生們學習到了作物種質資源相關的農業科學知識,更讓他們體驗到了勞動的辛苦、盤中餐的來之不易。
在國家作物種質庫,種質資源專家辛霞給參觀者們普及了種質資源的概念和作用。從日常生活的所見著手,告訴他們我國大力建設種質資源庫的戰略意義;如何通過科技手段把種質資源利用好、保存好。
辛霞介紹,發芽室就像種質資源登上“種子方舟”的資格審查室。參觀者們在這里了解了種子萌發的相關知識,體會到種質資源的生命力。實驗室好像“種子方舟”的科技研發部,同學們在此體會種質資源“長生不老”的奧秘,識別“種子中的短命鬼”,對低活力種子開展“種子急救”。干燥包裝室則是種質資源登上“種子方舟”的武裝室,同學們在此體會種質資源登艙前的準備工作,觀察各類型的種子,了解物種多樣性等知識。
在作科所科普基地,作科所專家王艷杰為同學們詳細介紹了作科所最新育成的品種及國家作物種質庫保存的優異種質資源,包括小麥、小黑麥、大麥(青稞)、玉米、高粱、黍稷、燕麥、豆類、甘薯、馬鈴薯、秋葵、油菜、胡麻、芝麻、蓖麻、棉花、向日葵、薰衣草等20種作物、70余個品種,以及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和小麥立體勻播技術等。
在王艷杰的指導下,同學們第一次踏入水田,親手插下秧苗。勞動期間,一些同學說,難以想象潔白香糯的米飯原來是通過這一腳泥,滿身汗的田間勞作換來的。
這是作科所面向公眾開放的第四個年頭,此次開放與之前相比更加重視學生的參與和體驗。這次講解和開放的內容是作科所相關專家研究了中學課程后專門設計的,其中水稻插秧等田間勞動環節是研究所首次邀請青少年參與體驗。
同學們紛紛表示,終于進入了神秘的種子方舟,對農業蘊含的科技更加感興趣;第一次親手插下秧苗,從事田間勞動,才知道盤中餐的來之不易,以后一定認真學習科學知識,為日后服務社會,建設國家掌握更多本領。
作科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研究所將進一步讓農業科技走進青少年校園和課堂,助力科學普及,激勵廣大青少年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為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儲備更多優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