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記者從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聯合吉林省食物與營養咨詢指導委員會主辦、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與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共同承辦的食物與營養教育示范基地建設研討會上獲悉,由于我國食物營養知識缺乏,食物搭配不合理、營養不良情況普遍存在,使不同年齡層次人群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超重及肥胖等慢性疾病呈現井噴態勢,預計到2030年,全國40歲以上人群患病人數將增加2-3倍,糖尿病增加4倍,肺癌增加5倍,若在2010-2040年的30年里,每年將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其經濟效益相當于2010年我國實際GDP的68%,超過10.7萬億美元。
與會專家認為,堅持引導與干預有效結合原則,積極貫徹落實《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著力推動食物與營養發展方式轉變,探索適合不同區域、不同人群食物與營養健康發展模式,全面普及膳食營養和健康知識,加快促進全民樹立科學飲食理念、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已刻不容緩。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萬寶瑞指出,當前亟需著力推動食物與營養發展由生產決定消費、消費決定營養向營養決定消費、消費決定生產轉變,由傳統農產品生產向高端農產品生產轉變,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科學轉變,由初級農產品銷售向加工食品轉變,由追求單項農產品營養向追求結構性配餐營養轉變,加快形成生產、消費、營養、健康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新格局。而食物與營養教育示范基地是指導人們實踐平衡膳食、轉變食物營養發展方式的重要平臺,應發揮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多部門支持、多學科領域專家指導、多地區委員會支撐的綜合優勢,在全國打造若干個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人群膳食特點的教育示范基地,運用現代營養理念引導食物合理消費,把食物營養知識和理念源源不斷地轉變為更多人的健康財富。
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王東陽在接受采訪時說,大學生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傳播力的特殊群體,不僅能影響其家庭幾代人的營養觀念和飲食行為,還能夠在其走入社會后帶動身邊的人科學合理膳食。因此推進食物與營養教育示范基地建設,應引導、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以大學生為突破口,讓營養知識走進課堂、營養配餐走進食堂,使每個大學生成為知曉營養學理論和食物合理搭配的營養師,成為科學膳食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據王東陽透露,為強化示范基地的科技支撐,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正牽頭組織國內幾十家科研教育機構,開展食物與營養健康創新發展戰略研究,力求在“十三五”形成食物與營養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課題,納入國家相關科技計劃。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