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5月11日,正值湖北油菜成熟收獲的季節,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云夢臺湖農場千畝示范基地舉行長江中下游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現場觀摩會。經專家現場測產,全程機械化種植的油菜高產品種“陽光2009”,理論單產達172.6公斤,實際單產可達150公斤以上,每畝直接生產成本由傳統種植的1500元左右降低到446.4元,使農民種植油菜由原來每畝虧本750元轉而直接贏利300多元,扭轉了長江流域近年來油菜生產效率與效益偏低的局面。
據項目首席專家、油料所張學昆研究員介紹,油菜是我國最大的油料作物,菜籽油占國產食用植物油的55%,因此,油菜在保障我國食用油供給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油菜基本上不與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爭地,我國有6000多萬畝的南方冬閑田尚未利用,油菜生產發展潛力巨大。但長期以來,油菜生產各個環節技術相互脫節,品種、栽培、土肥、植保、機械裝備各領域獨自研究,獨自示范,無法形成合力,導致油菜種植成本居高不下,長江流域種糧大戶幾乎都不敢種植油菜,嚴重制約了我國油菜規模化生產。
為攻克這一難題,張學昆團隊首先選育適宜機械化的品種,于2009年成功選育出產量和含油量高、抗倒性和抗病性好、適宜機械化生產的油菜新品種“陽光2009”。該品種于2011年通過審定,國家區試平均畝產177.9公斤,含油量44%,是我國首個產量和產油量顯著超過雜交對照品種的國審高產優質常規油菜新品種。在此基礎上,張學昆團隊在湖北省雙低油菜產業發展專項、國家成果轉化資金等支持下,聯合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等多家單位,將已研發的油菜品種“陽光2009”、機械精量耕播技術、配方施肥、防漬、草害防控、一促四防、機械分段收獲等7項技術成果集成組裝,形成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在長江中游以北的云夢縣進行示范推廣。
通過在臺湖農場示范基地的1年試驗表明,從去年9月份播種到今年5月份收獲,機械裝備的應用將傳統種植油菜畝均10—12個工減少到0.8個工,耕播、除草、收獲效率大大提高。按傳統油菜種植1畝地12個工計算,加上種子、化肥等物化成本300多元,合計生產成本1500元左右。每畝油菜收獲菜籽300多斤,收入750多元,因此,農民種植油菜仍虧本750多元。而采用全程機械化技術后,扣除人力和種子、化肥等物化成本,每畝油菜純收益可達303.6元,改變了種植油菜不賺錢的局面。同時,實現了油菜生產機械化、輕簡化、集成化、規模化、標準化,對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和實行規模化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