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瞧,這個株形非常好,上面的葉片緊湊,葉夾角大概18度,穗下葉片適當展開,在30度左右,非常有利于密度增加以后群體的透光……”。7月21日,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71團玉米田里,一場生動的“田間課堂”正在進行。課堂的一頭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員一行,另一頭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玉米種植專家、規模化生產合作社和農戶們,玉米高產高效的“良方”散播開了。
田間課堂,“種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奇臺總場和第四師71團是中國農科院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長期開展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的試驗基地。我國玉米高產紀錄和大面積高產高效生產紀錄在這里多次被刷新。
2013年,奇臺總場春玉米試驗田畝產達到1511.74公斤,這使得全國玉米首次跨上了單季畝產一噸半的新臺階,到了2020年,最高畝產達到了1663.25公斤,實現了全國畝產最高紀錄的大幅提高。71團則在生產上連片應用,萬畝平均畝產達1229.8公斤,畝均凈利潤達1110元以上。
高產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創新。然而,新技術想要被農戶接受并不容易,中國農科院于是把“課堂”搬到了田間。“種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正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人人都熟知的一句話。
示范田里,春季播種、夏季田管、秋季收獲,專家和團隊成員來到田里,與農戶一起種一起收,重要時節還會組織大家田間觀摩和技術交流。
團隊成員、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助理研究員明博告訴記者,“示范田,種給農民看,也要帶著農民干。技術要更實用,農戶能夠快速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和方法。同時,農戶看到了示范田的實際增產效果,自然就會跟著學,因此這種推廣模式的效果很不錯。下一年,將會有更多的合作社和規模農戶運用我們的技術實現產量和效益的協同提高。”
有了“田間課堂”,專家與農民零距離接觸,直接與農民對話,實地解決問題,根據現場田間的作物苗情,因地因苗講解田間管理技術,回答農民生產中的問題。
此外,團隊還會根據各地情況給農戶發放相應的技術資料,將主要作物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植保技術等推廣手冊和模式圖,給農民講解并免費發放,把嚴謹的科學知識通俗化、簡單化,讓農民一看就懂,一聽就明,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知道什么時候應該干什么、怎么干,并根據當地生態條件,為農民推薦優質高產品種。
“藏糧于技”,要高產還要高效
“高產的探索對我們作物學科研究來講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李少昆告訴記者,怎樣把產量的潛力挖掘出來,這對于我們探索高產的途徑、研發關鍵的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一次次突破和創造紀錄的背后,離不開技術支撐。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栽培生理創新團隊主持創建的“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正是“幕后功臣”。
李少昆介紹,密植高產技術主要是指“密植增穗增產,培育高質量抗倒群體,增加花后群體物質生產和高效分配”為核心的產量突破途徑,“一般農戶的田地中,每畝約收獲玉米3500穗,而我們將播種密度提高到每畝7000-8000株。發揮群體優勢是現階段玉米增產的可行途徑。”
除了高產,如何實現高效是團隊正在攻關的另一個課題。“畝產到了1500公斤后,我們又在想,如何實現高效,如何讓水、肥的投入最優化、更精準”。也正是因此,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還包含了更加高效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和機械粒收技術。
“玉米長高以后,人或機械很難進行田間管理,尤其是密植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玉米的關鍵生長期無法追肥,實現高產就非常困難了。我們的示范田中,依托水肥一體化的滴灌技術,人不用進地,也能夠在玉米生長期內按需澆水、追肥,在更好地滿足玉米生長所需的同時,還大大降低了水和肥的損失”。
籽粒收獲技術則可以大大提升效率。李少昆介紹,“它不僅能夠減少用工,一畝地至少減少70塊錢左右的用工費,同時也避免了玉米收回去在晾曬過程中發生霉變,降低品質,是一個增效提質的好技術。”
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送到農戶家
歷時18年,在全國多個生態區組織實施玉米高產潛力探索,連續7次刷新我國玉米高產紀錄,論文扎扎實實地寫在了大地上,寫在了農田里。
記者了解到,“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除了新疆地區,還在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遼寧等東北補充灌溉玉米區示范推廣。
2019-2020年,在明顯降低灌溉用水和化肥投入的前提下,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高產示范田,實收玉米20畝,畝產達到1234.88公斤,千畝示范田畝產超1000公斤,較當地農戶增產400至450公斤。示范田灌溉水和化肥生產效率是一般農戶的2~3倍,打造了中國玉米現代生產方式的范例。(光明網記者宋雅娟 肖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