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2020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在京召開。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發布了《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0-2029)》(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了未來10年中國主要農產品生產、消費、貿易權威信息。
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大范圍發生后,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相對平穩,除了與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個別品種外,目前受國際市場聯動影響不大。
大會執行主席、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許世衛認為,第一,糧食供給有保障。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口糧供需關系總量平衡有余,完全能夠自給自足。據《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0-2029)》,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6384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大米、小麥進口量僅占全年消費量的1.5%和2.7%。
第二,“菜籃子”產品豐富。水果、蔬菜、水產品一直是我國主要出口優勢產品。受疫情影響,我國部分產品出口可能受阻,而這一部分正好可以彌補國內消費者對國際產品的需求缺口。肉類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農產品,近年來肉類消費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受非洲豬瘟的影響,2019年豬肉產能明顯下滑,但隨著促進生豬產能恢復和市場供應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落地,目前生豬生產持續保持恢復向好勢頭,預計今年年底我國豬肉產能有望接近常年水平。同時,其他肉類,如禽肉、牛羊肉、魚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豬肉消費的缺口。
第三,農產品市場總體運行平穩。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內農產品市場總體保持平穩。疫情較重期間,雖然部分“菜籃子”產品產銷銜接受阻,部分地區農產品價格出現階段性上漲現象。近期,隨著交通運輸逐漸順暢、企業復產復工比例加大,農產品市場價格已基本恢復正常。
因此,綜合來看,國際疫情下,當前國際出口受限對我國農產品供給影響不大。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表示,數字科技是應對新冠肺炎的重要工具,可以廣泛應用到整個價值鏈中,幫助農民及時獲取重要的市場信息,幫助在糧食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推動糧食措施的實施。他表示,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不僅僅探討糧食和農業市場的現狀,同時對未來發展的討論也將為推動全球糧食措施實施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
屈冬玉強調,新冠疫情是一場全球性危機,因此需要全球的響應。聯合國糧農組織在評估和應對疫情對人民生活和全球糧食供應鏈的影響方面發揮著引領的作用,與所有會員國、合作伙伴開展合作,識別協調一致的解決方案。建議各國必須采取措施確保國內和國際供應鏈持續順利運轉,國際貿易和市場必須保持開放,共同增強應對此次危機的抵御力。
《報告》認為,2019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實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農產品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農產品消費保持活力,農產品貿易保持活躍態勢。2020年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能夠實現穩中保供,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能力和供給質量進一步提升。農業種植結構繼續優化,水稻、小麥不斷調優品種結構,播種面積將適當調減,口糧播種面積8億畝左右,優勢產區玉米產能將得到鞏固提升。水稻、小麥、玉米產量分別達到2.09億噸、1.34億噸和2.67億噸。未來十年,農業轉型升級將明顯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增產保供能力大幅提升。
中國口糧為什么能夠絕對安全?
會議上,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從政策環境看,我國農業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好環境。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發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業政策持續釋放。
從農業生產看,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糧食連年豐收。糧食產量連續5年在6.5億噸以上,2019年達6.6億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實現創紀錄的“十六連豐”,糧食生產持續向好向優。
從國際貿易看,糧食進口量占國內市場比重是很小的,我國主糧保持絕對自給。2019年我國三大糧食進口總量為1065萬噸,占國內消費總量比例為1.9%,主糧自給率達98%,中國完全有能力應對國際市場波動。
從糧食庫存看,我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糧食儲備系統,糧倉是充足的。稻谷和小麥庫存均能滿足1年以上的消費需求,庫存總量居歷史高位。
從未來趨勢看,未來10年我國糧食生產將穩中有增,提質調優。根據《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0-2029)》分析,未來10年稻谷產量穩定在2億噸以上,年均增長0.6%,小麥產量年均增長0.13%,玉米產量年均增長2.7%,生態、優質的生產和供給將明顯增加。
據悉,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的召開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為我國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了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發布農產品市場信息以減輕疫情對農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同時也提升了我國農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