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單獨將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寫入其中,意義十分重大。
一、中國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居全球首位
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倡議項目,并將其定義為: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截至2023年2月,已有24個國家和地區的74項傳統農業系統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國是最早響應并積極參加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之一,目前以19 個項目數量位居各國之首,涵蓋了各種各樣的農業系統類型,如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等,為世界貢獻了富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文化遺產發展經驗。
2015年,中國農業農村部發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 2021年6月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列有針對于農業文化遺產的專門條款,這充分體現出我國對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目前,農業農村部已認定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29個省份的151個縣(市、區),包括60多種農牧業物種和各類農業生態類型。
二、農業文化遺產重要價值日益凸顯
農業文化遺產在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和農村生態環境、復興與傳承鄉村文化、應用與推廣傳統生態農業技術、實現文化與生態價值轉換、推動多功能農業發展與產業融合、提高農民文化自覺與自信、促進鄉村振興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民就業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價值。
在產業發展與小農生計方面,據統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帶來的農產品品牌增值作用在10%~30%左右,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對當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貢獻率接近40%,在吸引返鄉就業,增強農民自豪感,提高當地人民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自覺性和參與度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融合方面,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是多方共贏的有效模式。由農業文化遺產地推出的“農遺旅游”,在讓游客飽覽農耕景觀、收獲文化體驗的同時,也讓當地居民在青山綠水間生活愜意,收入倍增。
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已經成為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多功能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抓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逐漸凸顯。
三、加強保護利用農業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
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要充分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多種方式實現助力鄉村振興。一是找準產業發展的定位。保護是農業文化遺產地產業發展的前提,產業發展要立足本地的資源特色,主要發展高端、小眾、差異化產品。二是選擇合適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不同遺產地的農業系統特征不同,應立足本地特色和資源優勢走不同的融合發展道路,景觀優勢明顯的遺產地可走“旅游+”產業融合模式,如廣西龍脊梯田;特色產品優勢明顯的遺產地,可走“互聯網+”模式,如內蒙古敖漢小米;農耕文化優勢明顯的遺產地可走“傳統文化+”模式,如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的桑蠶文化產業。三是建立多方參與、利益共享機制。要協調好多元主體的利益關系,尤其要將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主人——農民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資源變產品關鍵需要政府支持、企業運作、農業合作社和農民參與,多方共同合作完成。四是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和強化政府監管。鄉村產業的長遠發展需要良好的品牌支撐,樹立公共品牌是遺產地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途徑。為此,需要政府牽頭將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起來,形成合力,共建區域公共品牌,關鍵是要嚴格產品質量檢測,加強公共品牌規范使用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