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甜蛋白(TLP)基因本是植物對抗病原真菌的“生化武器”。然而,在漫長的進化史中,這種關鍵基因卻被兩種近緣害蟲通過水平基因轉移(HGT)機制“竊取”,并在不同物種間演化出截然不同的功能。
“有點像哪吒的三頭六臂。”論文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簡稱蔬菜所)研究員張友軍形象地解釋道,“一個源自植物的古老基因,在溫室白粉虱和煙粉虱體內分化出兩種功能迥異的‘分身’,讓植物和害蟲都增強了對逆境脅迫的適應能力。”
煙粉虱成蟲。中國農科院蔬菜所
2月28日,《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在線發表了張友軍團隊的上述研究成果,揭示了水平轉移基因促進兩種近緣種粉虱的生態位分化機制。
跨越物種屏障的基因“跳躍”
水平基因轉移(HGT)是驅動生物進化的重要力量,它打破了傳統垂直遺傳從一代到下一代的界限,使基因能在不同物種間“跳躍”。
“我們重建了類甜蛋白基因的系統發育樹,發現它與植物同源基因的氨基酸相似度高達68%,而與昆蟲自身基因毫無親緣關系。”共同通訊作者、蔬菜所研究員郭兆將告訴《中國科學報》。該基因轉移可能通過植物病毒或共生微生物介導——這些“基因快遞員”能將植物DNA片段整合進粉虱基因組。
論文第一作者、蔬菜所博士生胡媛介紹,他們的研究發現,在溫室白粉虱,類甜蛋白基因保留了“老本行”——在植物中抗真菌的原始功能,并將其優化為自身的“生物護甲”。當昆蟲病原真菌侵襲溫室白粉虱時,類甜蛋白基因編碼的蛋白能有效抑制真菌細胞壁合成,使溫室白粉虱在真菌競爭中占據優勢。
而煙粉虱則對“偷來”的基因進行了徹底改造。其類甜蛋白基因編碼的是一種存在于唾液腺的新型效應蛋白。當煙粉虱刺吸植物汁液時,這種蛋白通過唾液注入植物體內,精準抑制宿主植物的茉莉酸(JA)信號通路。由于茉莉酸是植物抵抗蟲害的核心“警報系統”,該機制使煙粉虱能悄無聲息地瓦解植物的抗蟲防御。
溫室白粉虱成蟲((左)和煙粉虱成蟲。中國農科院蔬菜所供圖
“這是首次發現同一水平轉移基因在近緣昆蟲中發生功能分化。”郭兆將強調。研究團隊通過RNAi技術沉默類甜蛋白基因后,溫室白粉虱對真菌的抵抗力顯著下降,而煙粉虱的取食效率則降低40%以上,直接證實了該基因的關鍵作用。
進化啟示錄:功能分化的生態驅動力
為何同一基因在兩種害蟲中演化出不同功能?研究團隊從生態位分化角度給出了解釋。
郭兆將介紹,溫室白粉虱主要分布于溫帶地區,高濕度環境使其更易遭遇真菌感染,因此強化抗真菌能力成為生存剛需。
煙粉虱作為入侵物種,需快速適應不同寄主植物。抑制植物茉莉酸通路能幫助其突破宿主防御,實現全球擴張。
“這種差異反映了害蟲對環境壓力的‘解題策略’。”胡媛比喻道,“就像兩兄弟繼承了同一塊‘神鐵’,哥哥把它鍛造成盾牌抵御外敵,弟弟卻將其磨成利劍攻城略地。”
張友軍強調,傳統認為,物種進化依賴隨機突變與自然選擇的漫長積累。而類甜基因的研究表明,水平基因轉移可能在短時間內為物種提供新的適應能力,加速了物種分化的進程。
“這就像在進化游戲中使用了作弊碼。”張友軍坦言,“煙粉虱僅用數百萬年就‘山寨’出超越植物原版的茉莉酸抑制系統,這正是其成為超級入侵生物的重要原因。”
該研究顛覆了人們對植食性昆蟲的認知:“過去認為害蟲只是被動適應植物防御,實際上它們能主動‘劫持’宿主的基因武器。”郭兆將指出,這種基因層面的“攻防戰”,可能比化學防御的歷史更為悠久。
從實驗室到農田:害蟲防控的新武器庫
溫室白粉虱和煙粉虱危害棉花、番茄、黃瓜等600余種作物,每年造成數百億美元損失。面對這兩種全球性害蟲,研究團隊提出創新防控思路:利用RNA干擾(RNAi)技術靶向沉默類甜蛋白基因。
“我們已設計出針對兩種粉虱類甜蛋白基因的特異性雙鏈RNA,施用這類生物制劑可以削弱害蟲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張友軍表示,這種方法不僅綠色環保,還能夠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為可持續農業發展提供了全新方向。
此外,研究團隊認為,類甜蛋白基因僅是“冰山一角”。“昆蟲基因組中可能存在大量水平轉移基因,它們可能是害蟲適應寄主、抵抗農藥的關鍵。”郭兆將說,這一發現為害蟲綠色防控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
“通過深入研究害蟲基因組中的水平轉移基因,我們或許可以找到更多害蟲災變的關鍵因子,為精準防控提供理論依據。”張友軍補充道,他們希望能夠進一步探索害蟲基因組中更多的“秘密”,為農業害蟲的綠色防控貢獻更多力量。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能夠利用這些害蟲偷來的秘密武器,反過來繳械對付它們,幫助植物贏得這場持續了上億年的戰爭。”張友軍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0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