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在政策、技術、產業等多方面共同發力,打造更好的農業產業模式。”
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耕業農村現代化,農民增收是關鍵,但是如何才能更快助力農民增收?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建議,通過促進糧食和經濟作物輪作,更快助力農民增加收入。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受訪者供圖
案例:糧經輪作助力農民增收
輪作套種是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寶聚表示,我國人口多,可利用的耕地少,小田塊較多,在基本農田上有序進行輪作套種,一方面改善耕地質量,保持土壤肥力,減少土壤中的病菌病蟲害數量,是實現提高單產、增加糧食作物產量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通過種植經濟作物、養殖畜禽等動物,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出,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效益,是長期實現農產品保供的重要手段。
“我們在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宿羊山鎮的調研中發現,當地有8萬畝的農田,7.9萬畝是夏秋茬玉米與冬春茬大蒜的輪作,農民精心呵護土地,既保證了玉米的畝產,又保證了農民每畝地8500元左右的純收入,其中玉米500元,大蒜8000元,當地農民種植糧食與大蒜的積極性很高。”李寶聚說,“再如云南省大理市祥云縣采用玉米-豌豆輪作的模式,四月份播種玉米,八月份采收玉米后播種豌豆。全縣這種模式種植面積有4萬畝地,玉米畝產量600-800公斤,均價3元每公斤,產值1800-2400元畝,人工成本高,每畝地掙800元以內。豌豆畝產量600-800公斤,均價8元每公斤,畝產值4800-6400元,成本400-600元,每畝能掙4400-5800元。在我國稻區,稻蟹、稻蝦、稻魚等種養殖結合的模式,更受農民的歡迎。既保證了糧食生產,又促進了農民增收。全國這樣的例子還很多。”
困境:政策理解、科技支撐不足
如何實現有序有效的糧經輪作,尤其在基本農田中,如何讓農民獲得更高收入的同時,又能更好保障糧食安全?在調研中,李寶聚發現,當前仍有許多困難待解。
正確處理耕地“非糧化”與“糧經輪作”的關系,是基本農田中實現糧經輪作的基礎,李寶聚說,“嚴格實施耕地利用保護,確保良田糧用,堅決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是非常正確的決策。但一些地方,對耕地‘非糧化’政策理解不準確,基本農田上,除了主糧作物如小麥、稻谷、玉米等,不允許種植經濟作物或養殖經濟動物,大大影響農民種地、養地的積極性。”
合理的糧經輪作,需要更完善的科學規劃和科技支撐,李寶聚介紹,“一些地方缺乏輪作套種的科學規劃,對輪作的經濟作物市場預測不準,盡管采取了輪作方式,但沒有達到理想的效益,沒有為農民帶來更高的收益。同時,還有一些地方,在輪作中,缺乏科學輪作套種的技術指導,種植的種類不對路,管理不到位,產量不高,品質不好。同樣很難起到助農增收的效果。”
當前,我國正在不斷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尤其是基本農田,未來將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李寶聚介紹,“在基本農田改造成高標準農田過程中,也應該考慮到輪作的經濟作物對農田的特殊需求。但目前能做到的并不多。”
改變:政策技術多方引導
如何讓糧經輪作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讓農民在現代種植中獲得更多收益?李寶聚認為,應在政策、技術、產業等多方面共同發力,打造更好的農業產業模式。
“目前,在基本農田上,是否可以輪作套種經濟作物、養殖經濟動物,各地規定差別很大。政策在全國應基本保持一致性,應強化政策支持引導,加大糧經輪作產業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糧經輪作套種工作納入政府督查激勵、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范圍。”李寶聚說,“其次,科學規劃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經濟動物輪作套種養的模式,在保證糧食生產與土壤健康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發揮土地的作用。”
現代農業中,科技的力量越來越重要,合理的糧經輪作,同樣需要科技支撐,李寶聚說,“要抓好糧經輪作科技攻關,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如通過國家設立科技專項,發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相關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平臺的作用,集中國家種養殖產業的科技優勢力量,解決輪作套種過程中的科學問題與技術問題。”
種出來還要賣出去,才能真正變成農民的收入,對此,李寶聚建議,“各地應形成針對當地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經濟動物的生產和市場體系,保證糧食與重要農產品,種(養)得出,賣得出去,農民實實在在有效益。同時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提升產業整體效益。支持一批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擴大市場影響和吸引力,以品牌溢價推動產業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