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的變化,越來越多地影響著農業生產,糧食,這個生存之源,正在經歷著總體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繁出現的考驗。就在今年的糧食生產中,我國先后經歷了1.1億畝冬小麥晚播、長江中下游60年未遇的高溫干旱。但即便如此,在全國糧食生產的維度上,我國仍舊實現了增產。我們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全球氣候變化又在怎樣影響我們的糧食?新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氣象災害防控團隊首席專家劉布春。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氣象災害防控團隊首席專家劉布春。受訪者供圖
全球氣候劇變 正深刻影響農業生產
農業是依賴自然的產業,盡管農業科技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但氣候的變化,仍然在深刻地影響著全球農業。劉布春介紹,“從全球看,氣候變化是總的趨勢。有利有弊,利的方面,變暖意味著熱量的增加,對農作物生長有好處。比如一些寒冷的地區,原來種一季尚有不足,現在一季有余,生產方面的規劃布局,就有了更多的余地。弊的方面,氣候變化,使得許多原有的種植經驗需要改變,許多地方的種植品種、方法乃至時間等,都需要進一步調整。在很多年以來,這一現象就被科學家們所注意,并進行了很多研究。舉例來說,氣候變化下,需要不斷調整適應新環境的品種,如果原有的品種適應性不強,而又沒有及時調整,就可能出現減產。玉米也一樣,玉米在出雄、吐絲階段,如果遇到高溫干旱,就可能影響授粉,進而導致減產。”
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受氣候變暖的影響,農業生產正在逐漸發生變化。劉布春說,“華北地區的暖干化,對這一區域冬小麥、玉米的種植影響,正在逐漸凸顯。西北則出現了暖濕化的趨勢,這對當地的糧食生產有很好的助益。東北地區,早霜的影響正在逐漸變弱。在南方,季節性的干旱疊加高溫,對糧食的單產影響較大。”
今年糧食增產 由多重因素影響
2022年的糧食生產,先后經歷了冬小麥大面積晚播、南方罕見干旱等極端天氣的影響,但全國糧食依然實現了增產。
劉布春表示,從氣象影響的角度看,最終的全國增產,是多方面有利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是面積增加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75億畝,比上年增加1051.9萬畝,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其次,去年秋季,受秋汛影響,1.1億畝冬小麥晚播,但隨后的冬季氣候溫暖,這對晚播造成的影響,起到了極為有利的挽救作用,再加上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種救災減災措施,冬小麥生產幾乎沒有受到影響。今年南方的大旱,對早中稻、尤其是早稻的影響確實較大,但早稻的面積本身比較小。同一時期,我國東北、華北氣候條件較好,玉米、水稻等都實現了豐收,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南方玉米和水稻減產的負面影響。”
農業科技進步 應對全球氣候變局
全球氣候的變化仍在持續,未來,區域性的極端天氣仍可能頻繁出現。對此,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
“農業科技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在大范圍內,還可以通過互補,實現糧食產量的總體穩定。”劉布春說。
同時,應對區域性極端天氣氣候,科學家們也在不斷探索的農業生產方式,“比如培育不同抗性的品種,今年南方的大旱和高溫,使得耐旱耐高溫的水稻育種,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事實上,我國科學家在此前已經培育出不少這方面的品種。再如東北,氣候變暖之后,早霜的影響降低,這就意味著,一些地方的種植模式在不斷改變,事實上,當前因早霜受災的現象已經很少。在華北,溫暖的冬季越來越普遍,許多地方開始推廣晚收晚播技術,玉米晚收一周,產量就可能有較好的提升。相應地,冬小麥也相對晚播,可以預防冬天生長過旺、保障來年的產量。此外,還有很多相關的技術,如玉米密植技術、耐密植品種,對增產有很好的幫助。”
科技的發展,讓農業生產不斷適應著氣候的變化。劉布春說,“從長期看,應對氣候變化,宏觀方面,要做好預案,有規劃地調整生產結構、生產方式。如產業布局,需要從大食物觀出發,考慮到人類食物結構的變化。從短期看,一方面要注意技術的推進和研發,一方面也要從政策方面,更多關注和支持農業生產。如金融政策,對保護種植者利益,保持生產積極性有很好的幫助,再如防災減災政策,更多的、更長遠的準備,更有利于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