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應急防控轉向可持續(xù)治理,我們不能總在應急,而是要采取一系列可持續(xù)的綜合治理措施,將其危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2016年,草地貪夜蛾第一次離開美洲,進入非洲。到2023年,7年間,80多個國家遭遇草地貪夜蛾的入侵,并在當地落地生根,逐漸從“重大入侵害蟲”轉化為本土害蟲,這也意味著,各國和草地貪夜蛾的“戰(zhàn)爭”,從應急防控逐漸轉向可持續(xù)治理。
在10月31日至11月2日舉行的“全球草地貪夜蛾可持續(xù)防控研討會”上,新京報記者采訪了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草地貪夜蛾全球防控行動秘書處秘書長、總干事特別顧問夏敬源,他表示,“未來漫長的時間里,我們可能都要與草地貪夜蛾共生,必須采取可持續(xù)治理措施,將其危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草地貪夜蛾全球行動秘書處秘書長、總干事特別顧問夏敬源。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從美洲到全球,遷飛擴散的重大害蟲
新京報:草地貪夜蛾原產于美洲,它為何突然向全球遷飛?為什么能形成這么大的危害?
夏敬源:草地貪夜蛾起源于拉美地區(qū),在那里生活了千百萬年,一直是當地季節(jié)性的農業(yè)害蟲,每年在拉美和北美之間遷飛,由于生態(tài)平衡,危害損失不算特別大。2016年,該害蟲被帶到西非,最早發(fā)現于尼日利亞,很可能是通過海上貿易等途徑,被無意間帶出。在新的環(huán)境中,由于缺乏天敵的自然控制和有效的防控措施,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2017年就遍及整個非洲,2018年到了近東區(qū)域,隨后到了印度,然后再到了中國。2018年12月,中國最先在云南省發(fā)現了草地貪夜蛾,到2020年,幾乎遍及了中國南部20多省的玉米產區(qū),中國政府將它列為第一大農業(yè)害蟲。
新京報:為何草地貪夜蛾受到格外關注?它為何能造成這么大的危害?
夏敬源:草地貪夜蛾有三個顯著特點,第一是遷飛能力非常強,每天可以遷飛100多公里,也有報道稱能達到200公里。第二是適應性非常強,它是雜食性的,可以取食200多種植物,其中80多種是農作物,尤其喜食玉米、小麥等主糧作物,直接威脅著糧食安全。第三是繁殖力非常高,一只草地貪夜蛾成蟲一生可以產1000多枚卵,一旦它孵化成幼蟲,在玉米等作物上,可能就會呈幾何式爆發(fā)。剛到非洲的時候,由于是一種新的害蟲,普遍缺乏自然的控制因子和有效的應對措施,所以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玉米損失最高的,可以達到50%。
從地頭到手機,一場覆蓋全球的防控行動在進行
新京報:在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方面,是否采取了一些全球性的策略,這些策略效果如何?
夏敬源:2017年,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就對草地貪夜蛾可能在全球爆發(fā)的態(tài)勢發(fā)出了預警。2019年,糧農組織啟動了由總干事親自領導的“草地貪夜蛾全球防控行動”,在全球選了八個示范國家,輻射帶動50多個國家開展防控行動。中國是8個示范國家之一。在全球的防控行動中,推廣了一款手機軟件,在這個軟件上,有一些草地貪夜蛾的科普知識,幫助農民認識草地貪夜蛾并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同時農民還可以把田間的發(fā)現上傳,讓各國科學家及時了解信息。同時,在每一個國家組織科學家、農技人員和農民進行田間調查,通過分析收集的數據,進行早期監(jiān)測和早期預警。
新京報:在預警之外是否也有具體的防控措施,是否也會借鑒針對其他有害生物的防控方案?
夏敬源:總結經驗是人類的特點,在過去的農業(yè)害蟲防控中,我們確實有很多經驗,在面對草地貪夜蛾這個新的害蟲時,自然也會發(fā)揮一定的作用。總體來說,具體措施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加強檢疫,草地貪夜蛾在美洲生活了千萬年,沒有遷飛到別處,但卻很可能在貿易中被帶了出來,所以檢疫非常重要,這也是所有入侵生物防控的重要一環(huán)。其次是及時監(jiān)測和預警,早監(jiān)測、早預警、早反應、早處置。第三是研發(fā)新的、有效的防控技術,包括農業(yè)防控、生物防控、物理防控、誘捕防控、農藥防控等,把種群數量降到最低危害損失的水平。
從應急到持續(xù),做好與蟲共生的準備
新京報:明年我國還會出現草貪大爆發(fā)嗎?目前對它的危害有何新的估計或預警?
夏敬源:經過幾年的遷飛擴散,并在本地生存與繁殖之后,在遷入地,它已經逐漸本土化了,成為了本土的遷飛性害蟲。在中國,它每年春夏從南部周年繁殖區(qū)遷飛到長江流域,隨后進入黃河流域,秋天遷飛回南部越冬。由于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科學家和農技人員積極行動,以及產業(yè)部門密切配合,已經把其危害損失降到了3%-5%的水平。
新京報:對草地貪夜蛾,我們還需要如臨大敵嗎?未來的防控措施會是怎樣的?
夏敬源:總結這些年的防控經驗,同時研判當前的形勢,我們認為,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控,應該有三個轉變。第一,從應急防控轉向可持續(xù)治理,我們不能總在應急,而是要采取一系列可持續(xù)的綜合治理措施,將其危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第二,從單一病蟲防控轉向多種病蟲防控,農業(yè)不止一種病蟲害,不能只防控草地貪夜蛾,要把它納入到對各種病蟲害的綜合防控體系中。第三,從單純的植物保護轉向植物健康管理,不僅要包括傳統(tǒng)的植物檢疫、綜合防治、科學用藥等,還應該包括健康種子、健康土壤、健康傳粉昆蟲等,通過這些綜合的手段,實現植物健康管理。
新京報:草地貪夜蛾危害這么大,是否有能力徹底消滅它呢?
夏敬源:昆蟲在地球上生存了億萬年,我們人類的歷史才百萬年,我們是不可能消滅害蟲的,未來我們還將長期和草地貪夜蛾等害蟲共生,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通過采取各種綜合的、可持續(xù)的治理策略與措施,把它們的危害損失降到最低可以接受的程度。
從中國到世界,成功經驗如何推向世界
新京報:2018年底,草地貪夜蛾入侵中國,你是否了解中國的防治措施,你認為這些防治措施效果如何?
夏敬源:在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實施的“草地貪夜蛾全球防控行動”中,在8個示范國家之中,中國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控行動組織有力,創(chuàng)新驅動,技術到位,效果最好。這得益于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并有完善的植保體系、龐大的科研和推廣群體、發(fā)達的科技手段等。在草地貪夜蛾入侵之前,中國科學家就建立了重大農作物病蟲害監(jiān)測和預警機制,大量植保人員、農技推廣人員在一線常年監(jiān)測各種農業(yè)害蟲,所以草地貪夜蛾剛出現就被發(fā)現了,然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完成基因測序,篩選出高效低毒的生物農藥,培訓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等。
新京報:這些經驗是否對其他國家草地貪夜蛾的防控有幫助?如何推向世界?
夏敬源:當然,中國的經驗,對全球草地貪夜蛾的可持續(xù)治理,都有非常大的借鑒意義。中國的農業(yè)是一個以小農戶為主的農業(yè),全球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也都是如此。這種重大入侵害蟲的防控,往往需要大區(qū)域的協(xié)調和動員,這不是小農戶可以做到的,中國的成功,就在于非常有效的大區(qū)域組織與協(xié)調。中國在全國建立了一整套監(jiān)測預警體系,發(fā)布國家級的防控手冊,培訓基層人員,還在邊境、長江、黃河、長城建立了四條防御帶,最終把危害損失控制在3%-5%的水平,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非常值得各國學習借鑒。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合作、通過糧農組織的示范推廣等各種途徑,向全球推廣,這也是我們這一次大會在中國召開的主要愿景和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