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河南麥浪翻滾一片豐收的景象。在這個季節的麥田里,除了有農民忙碌的身影之外,還有一群人,他們是小麥育種科研工作者和他們的團隊。
在河南新鄉的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里,記者看到作科所李立會研究員正在試驗麥地里和他的團隊成員們一起忙碌著。每年的四五六月份是小麥育種人最忙的季節,每天都要頂著大太陽下到試驗田里。李立會科研團隊只是在新鄉基地的眾多科研團隊的一支。作科所試驗基地負責人石磊告訴記者,目前基地承擔科研項目約60項,特別是麥收前后,基地宿舍都不夠住。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農科院與新鄉開始了科技合作。90年代,作科所因矮敗小麥育種結緣,入駐新鄉縣,2003年在七里營鎮籌建矮敗小麥育種基地。進入新世紀,中國農科院主動響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加強與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合作,為新增千億斤糧食做貢獻,2009年建設新鄉綜合試驗基地,作科所更多科研團隊入駐新鄉試驗基地。作科所所長劉春明表示,在糧食主產區建立我國農業前沿科技成果長期、穩定的試驗基地,能夠充分發揮科技對糧食生產和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支撐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加速新品種和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新鄉試驗基地作為糧食主產區唯一的綜合性試驗基地,在研究所的科研體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支撐作用。目前許多重要科研項目,主要包括,“小麥產量和品質性狀全基因組選擇”“小麥分子設計育種”“小麥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與創新利用”“主要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形成與演化規律研究”等,均在新鄉基地開展了試驗示范。
在新鄉基地試驗麥地里,記者見到了張學勇研究員,他選育的小麥品種“中麥66”在2017年通過了河南省品種審定。他說,將試驗基地建在小麥主產區,能夠更好地掌握病害、蟲害情況,了解當地的凍、旱、風、雨、冰雹等諸多災害因素影響,從而選育出優質的高產、抗病抗逆的新品種。
近年來,以基地為依托,作科所培育了一批優質、高產、廣適的作物新品種,累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4個,國家技術發明獎1個,省部級獎項4個,審定小麥品種14個,其中國審9個;審定玉米品種9個,其中國審3個;審定大豆品種3個,其中國審1個。在河南省申報和頒布了兩項地方標準。“夏玉米直播晚收高產栽培技術”、“玉米密植高產機械籽粒直收技術”“大豆免耕覆秸栽培技術”等,被農業部遴選為主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