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糧食產量1.39萬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張合成說,習近平總書記在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的背景下再次強調“三農”重要性,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張合成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相對突出的短板,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支撐就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科學認識農業價值鏈
農戶能否真正嵌入到價值鏈中,參與相對公正的利潤分配,是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的主要標志。
通過研究農業價值鏈發現,從生產要素、資料、服務供給到二三產業延伸,農戶是產業鏈的“起點”和服務鏈、供應鏈的“終點”,是農業價值鏈上利益與風險的聚會點。農戶作為農業價值鏈的核心和根本,應該從中獲得應得的權利和最大的收益。
促城鄉深度融合發展
鄉村產業振興,農業是基礎,糧食是根本,生態是紅線,鄉村興旺是標志。鄉村產業使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有利于提升農村勞動力及其家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產業深度融合是全球經濟增長和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小農戶和鄉村小微市場主體將長期存在,是農業基本經營制度保護的主體,小農戶同步進入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家庭畜禽養殖等農業形態也是鄉村重要增收產業。一些傳統竹編、釀造、壓榨等鄉村產業可以運用到酒店、民宿、餐廳中,成為吸引年輕人歸鄉、幫村里人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推進市場化培育機制
新發展理念的共享發展,是黨中央從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出發,設計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漸進共享四大發展戰略。
要以共享理念統籌融合發展。鄉村產業涉及主體多、部門多、環節多、政策多,需要進一步強化統籌指揮,推進上下游各類企業、各部門協同發力。
要以優先發展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對農民來說,基礎設施是較直觀的幸福感,公共服務是較直接的獲得感。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需要持久力、總牽引、主抓手。應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牽引性、撬動性抓手驅動鄉村振興。
要以國之大者理解糧價乃百價之基。糧價是百價之基,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食品價格占比高,糧食豐收可為穩物價、防通脹奠定堅實基礎。
要建立農資價格與糧價協調機制。支持國有資本加快進入農業生產經營領域。供銷社恢復服務小農戶的原始職責,適度超期做好農資儲備,強化農資供應信息監測調度與供需對接,做好區域間農資余缺調配。把握農資成本與種糧利潤平衡關系,借鑒現有糧食“保險+期貨”模式,實行農資“保險+期貨”模式,提前鎖定種植成本,保障農民收益,深化期貨市場服務“三農”效果。
要推進小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行動化。鼓勵農業價值鏈模式創新,以加強農業價值鏈對小農戶的賦能效應。鼓勵銀行、保險、物流、交通、信息、技術推廣等行業國有企業,充分發揮在農村服務資源配置中的帶動作用、服務功能、公益價值,實質性擴大鄉村基層服務網點的密度,大力降低農業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市場的成本,形成政府政策支持、市場機制主導、國有企業骨干、社會資本促進、農戶利益聯結運行體系,全面提高農業市場主體投資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同時,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中,應重點提升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面向市場的談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