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英(左二)在果園進行技術指導。 中國農科院供圖
“科技特派員帶來的理念和技術讓我改變了原有想法,逐步重視科學技術,注重果品的提升,控產穩產。”近年來,遼寧省綏中縣西甸子鎮楊家村果農牛德新的果園在科技特派員的幫扶下實現了升級。
過去,他的果園問題較多,大小年嚴重、著色差、重產量輕品質。如今,有了科技的“加持”,他的果園每畝產量都能達到3噸以上,且連年穩產,全紅果率提高到30%以上,每畝效益達8000~9000元。
牛德新所說的科技特派員就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果樹所)研究員趙德英。十余年來,她常駐遼寧省綏中縣,深入生產一線,扎根在果園,不僅讓果樹所的品種和技術落地生根,還為綏中縣鄉村振興、果業轉型升級和果農脫貧致富添上濃重的一筆。
既“做給農民看”又“領著農民干”
建基地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手段,可保證果農“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
品種引進、示范和篩選,砧木評價、篩選和應用,樹形選擇和培養,水肥需求精準調控,以及病蟲害防控和機械應用等,每一個關鍵技術和成果開發都凝聚了她的努力和智慧。正因為這種“保姆”式的細致“服務”,才能讓每一個基地從荒灘變成現代栽培模式的樣板園。
參加科技特派行動以來,趙德英親自建設的核心示范園有3處,總面積245畝。目前,這些基地引進大量新技術、新品種進行試驗和示范,樹立了實實在在的樣板,起到了既“做給農民看”又“領著農民干”的作用,引得許多農民競相仿效,已經成為新技術、新成果不斷進入綏中果區的橋梁和紐帶。
基地雇傭周圍農民來務工,學中干、干中學,不出家門就能掙到錢,不花費分文就能學到新技術。
趙玉庭就是其中一名雇工,他是綏中水泉子村的果農,經常參加綏中前所核心示范基地日常管理。
5年前,他根據示范基地的新型栽培模式建立了8畝左右矮砧寒富蘋果園。2019年進入盛果期,畝產達到5000斤左右。“樹體雖矮小,但結果更早,摘果打藥很省力。”趙玉庭由衷地感謝科技改變生產。
在綏中,像趙玉庭這樣的果農還有很多,他們依賴示范基地的“指路”作用,學習新技術、引進新品種,逐步重視提質增效,經濟效益日益顯著。
立足果農需求和產業問題研發技術
“我不怕吃苦,只想踏踏實實為農民干點事,希望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幫助農民多產點果,多掙點錢。”趙德英告訴《中國科學報》,農業要想華麗“變身”,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創新。“我從事的每一項科研工作和研發推廣的每一項技術都是立足于果農實際需求和產業問題。”
針對綏中果區普遍存在的果園郁閉、病蟲害嚴重以及優質果率低等問題,她帶領團隊研發并推廣提干、落頭、疏密枝等為主的控冠改形修剪技術;針對果園負載量過大、優質果率低、果實品質差等問題,他們開發了簡易、高效的花果管理技術;針對果價低迷、果農生產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團隊示范并推廣富硒等功能果品生產技術……
這些技術攻克了綏中縣果樹生產中存在的一系列技術難題,解決了一批制約果實品質提高的關鍵技術難題,為果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郝德繼是綏中前所示范基地的日常管理人員,家里也經營著10多畝果園,蘋果和梨均有種植。2019年,示范基地新引進玉露香梨新品種,趙德英介紹說玉露香梨味道、口感非常不錯,山西省一般出園價都在4~5元/斤,前景很好。郝德繼表示,自己準備引進這個新品種到自家果園中種植。
此外,趙德英帶領團隊研發和推廣的富硒蘋果生產技術,讓每公斤富硒蘋果賣到了12~14元,帶動了綏中李家呂明果業專業合作社500余戶果農年戶均收入達到10萬元,該合作社也被評為遼寧省和國家級示范社。
創新技術服務模式
作為綏中縣果樹科技特派團團長,趙德英深覺責任重大,留得住人才才是幫助綏中果樹“蛻變”的關鍵。
“要給果區培養不走的專家和技術員。”為此,趙德英創新了“科技特派員+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技術服務模式,強化與果農合作組織的合作與聯系,重點對這些新型經營主體進行技術服務和指導。她親自扶持建立并簽訂技術協議的合作組織有13個。
為了給綏中縣果農和基層農技人員傳授實踐經驗和操作技能,趙德英針對果農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和田間指導,累計舉辦技術骨干人員培訓班34次,培訓技術骨干學員達6120人次,開展其他類型果農技術培訓156次,受訓果農達到25000人次。
此外,趙德英還充分利用農博士在線、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手段進行技術培訓與服務,擴大技術推廣的覆蓋面,讓更多農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