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此輪蔬菜價格波動,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杜永臣1月18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價格波動有生產環節的因素,更有非生產環節的原因。總體上講我國蔬菜生產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周年平衡供應。季節性、區域性以及個別產品的價格波動在世界各國都是存在的。”
杜永臣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進步對蔬菜產業發展的貢獻最為顯著。特別是科技促進了我國設施蔬菜的快速發展,使北方廣大地區的蔬菜市場供應實現了從以前冬春季‘有什么吃什么’到‘想吃什么有什么’的奇跡轉變。”
科技進步使我國蔬菜單產水平提高20%
杜永臣認為:“在蔬菜科技進步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品種。自‘六五’國家將蔬菜育種列入科技攻關以來,主要蔬菜品種更替了3~4次,產量提高了20%以上。同時蔬菜品質得以改善。”
據統計,1980~2010年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蔬菜新品種3000個以上。目前我國自己育成的新品種以及一些傳統的優良地方品種,依然在我國蔬菜生產中占主導地位,覆蓋播種面積的80%以上。例如秋大白菜、不結球白菜、甘藍、黃瓜、露地茄子、辣椒、各種芥菜等蔬菜作物。國產品種在早熟性、風味品質,以及對某些病害的垂直抗性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雖然我國蔬菜的單產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杜永臣告訴記者,“發達國家的高產常常是在高耗能,或者在最適宜的氣候環境條件下實現的。而我國的蔬菜生產一般不進行人工加溫和補光,耗能很少。我國的蔬菜生產不宜走高耗能、高投入、高產出的道路。”隨著技術的進步,節能日光溫室的性能不斷提高。現在可以在平均最低溫度零下20℃的地方利用日光溫室生產喜溫的果菜類蔬菜。
設施蔬菜技術破解北方冬天吃菜難題
杜永臣感觸最深的是,“20多年前,北方冬天蔬菜品種少得可憐。設施蔬菜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狀況。現在冬天北方吃的設施蔬菜已經超過了南菜北運的蔬菜。從技術上說,大部分主要的蔬菜作物現在都能在保護地設施中實現冬季生產。”
我國設施蔬菜生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節能日光溫室。從“十五”開始國家將設施專用蔬菜品種的選育列為國家攻關和“863”計劃項目,先后育成了一大批適合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栽培的優良品種,促進了設施蔬菜的發展。以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設施蔬菜栽培技術、無土栽培技術、工廠化育苗技術等為代表的現代蔬菜栽培技術對促進我國蔬菜產業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1978~2010年30余年間,我國設施蔬菜面積由8萬畝增加到5000萬畝,總產2.5億噸,占全年蔬菜產量的40%,設施蔬菜已成為我國蔬菜均衡供應的基本保障。在未來數年內,我國設施蔬菜生產仍將保持持續增加的態勢。
蔬菜生產要比效益比品質
隨著我國國內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我國蔬菜產銷發生了很大變化,大生產、大流通、大市場的格局基本形成。2010年全國蔬菜產量達6.38億噸,人均占有量達470多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多200多公斤,供需矛盾總體上得到了解決。
杜永臣認為今后我國蔬菜產業應向著“穩定面積、增加效益、提高品質”的方向發展。“穩定一定的生產面積,保證供給的數量充足,這是一個基本的方針。在此前提下,我們應該重視與發達國家比生產效益、比資源利用率、比品質。產量高效益不高,農民得不到實惠不行,應在保障最大效益的情況下提高單產。”
“目前,人們對蔬菜品質,特別是安全品質、風味品質、營養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提高效益、改善品質將成為今后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十二五’期間的重點研究課題。”杜永臣說道,“首先蔬菜育種要在原來豐產、抗病目標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品質和抗逆性的改良,培育耐低溫弱光、耐干旱、耐鹽堿的新品種。同時,不斷完善高效、環境友好型栽培、植保技術,大力開發綠色環保的殺蟲劑、殺菌劑,生產更多綠色放心蔬菜。”(曹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