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李光博院士誕辰100周年紀念暨銅像揭幕儀式在中國農科院植保所舉行。李光博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農業昆蟲學家、生態學家和害蟲防治學家,是中國昆蟲遷飛研究創始人之一,為解決我國重大農業病害蟲問題和制定植物保護政策做出了重要貢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儀式上,播放了李光博院士珍貴的影像資料和紀念視頻,回顧了李光博院士的生平和學術貢獻。同時,院士銅像正式揭幕。李光博院士的學生代表羅禮智研究員、晚輩代表張蕾研究員及李光博院士家屬李琍深情追憶了他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及其為農業重大害蟲防控研究做出的突出貢獻,表示要銘記先輩初心、傳承好、發揚好先輩開創的事業,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在科技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譜寫新篇章。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在講話中指出,院黨組就弘揚新時代農科精神、舉辦老一輩科學家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作出制度性部署,是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的重要舉措。他強調,要學習和傳承李光博院士科技報國、服務國家需求的科研理念,勇立潮頭、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鞠躬盡瘁、奮斗不止的奉獻品質。他號召全院科研人員繼承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胸懷祖國、求實創新、勇攀高峰,要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踐行者,要做新時代農科精神的傳承者,要做胸懷“國之大者”奮力創新的有為者,為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附:李光博院士生平簡介
李光博(1922.6.16 —1996.7.20), 河北省武清縣人,我國昆蟲遷飛研究主要創始人,中國重大害蟲異地測報技術開創者,著名的農業昆蟲學家。
李光博院士一生從事農業重大害蟲防控研究,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就。一是首次闡明了我國粘蟲越冬規律和季節性遷飛規律,創建了粘蟲“異地測報”方法。首次提出1月份0℃等溫線為粘蟲在中國的越冬北界。并于1961-1963年、1978-1980年分別在東半部和西部地區組織標記回收試驗,通過協作攻關,探明了黏蟲遷飛規律,闡明了各大發生區黏蟲主要為害世代的蟲源性質。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大規模標記回收方法研究害蟲遠距離遷飛規律獲得成功的范例。據此制定的粘蟲“異地”測報方法,經長期應用,準確率達85%以上;研究組建的粘蟲綜防體系,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粘蟲危害,每年約挽回糧食損失25-35億公斤。為其他害蟲遷飛規律研究提供思路與經驗,推動學科發展。二是明確了我國黃淮海蝗區不同種類蝗蟲的發生為害規律,研究提高了蝗情偵查和“毒餌治蝗”技術。改進了蝗情偵查技術,在山東、河北、天津等蝗區構建了較為完整的蟲情預報網,并在全國蝗區推廣,使當時的治蝗工作迅速由被動變為主動。在他的建議下,我國將治蝗方針修訂為“依靠群眾,勤儉治蝗,改治并舉,根治蝗害”,為推動我國實現“根除蝗害”的奮斗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三是組織全國植保科技力量協作攻關,創建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在黃淮海等麥區研究組建的小麥病蟲害綜防技術體系,顯著提高小麥群體的整體抗逆機能,農藥投入量減少30-50%,天敵數量成倍增加,病蟲危害明顯減輕,小麥產量逐年上升,獲得顯著效益。
李光博先生在蝗蟲、粘蟲等重大害蟲測報與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國家獎勵和榮譽,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曾榮獲全國勞動模范、中共中央國家工委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任第七屆、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