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農業不只有減排一個方面,還有固碳、控制面源污染、適應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p>
中國農科院日前發布的《2024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顯示,1994年以來,我國農業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持續下降,當前,我國每年的農業碳排放量保持在6.05億噸到9.3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同時,萬元農業生產總值對應的碳排放強度為1.17噸二氧化碳當量,遠低于美國、德國等對比國家。
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而生態、低碳、綠色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如何理解低碳農業的發展趨勢?如何推動農業碳排放進一步降低?新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農科院原副院長、中國農科院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梅旭榮,詳解我國低碳農業的發展歷程和路徑。
梅旭榮。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認識低碳農業:基礎性生存性特征不可忽視
農業是第一產業,也是人類食物最重要的來源,與此同時,農業碳排放也是人類生產中碳排放的主要部分,數據顯示,人類的飲食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溫室氣體總量的18%。而降低農業碳排放,是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綠色生態發展的重要部分。
“農業碳排放是基礎性、生存性排放,是和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泵沸駱s介紹,“理解農業碳排放,就必須要理解這一點。和其他領域不同,農業生產不具備替代性,比如能源,可以通過開發清潔能源,實現較大幅度的減排。但農業替代品很少,降低農業碳排放的途徑,主要還是通過綠色農業技術,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盡可能進行綠色生產來減少排放。”
在減排同時,農業還有重要的固碳作用。事實上,土壤本身是一個巨大的碳庫,具有廣闊的固碳前景。梅旭榮介紹,“需要認識和理解的是,低碳農業不只有減排一個方面,還有固碳、控制面源污染、適應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
《報告》顯示,1994年以來,我國先后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理事會提交了7次全國溫室氣體排放變化情況,數據清單遵循國際通行標準。在此基礎上,2023年,我國發布了第一份“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
“2023年的報告采用了1994年至2016年的數據,這期間,我國糧食產量不斷提升,蔬菜、水果、畜禽食品的總產量也在快速提升,但同時,我國的農業碳排放強度反而呈下降趨勢?!泵沸駱s介紹,“我國以全國1/16的碳排放創造了全國1/10的GDP。這意味著,我們以較低的碳排放強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p>
碳排放的結構:農業生產中有哪些排放
作為人類活動的重要部分,農業活動同時也是碳排放的重要部分,那么,農業活動究竟排放了多少溫室氣體?又是怎樣排放的?
《報告》顯示,1994年至2018年間,我國農業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6.05億噸到9.3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之間。主要包括稻田甲烷排放、禽畜腸道發酵甲烷排放、農用地氧化亞氮排放、畜禽糞便管理中的溫室氣體排放等。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總排放量出現明顯下降,至2018年,從最高的9.38億噸,降至7.93億噸。同時,排放強度也逐年下降,萬元農業生產總值對應的碳排放量,從最高的6.32噸二氧化碳當量,下降到1.17噸。
在產量不斷提升的過程中,碳排放為何降低?梅旭榮認為,這和政策推動、技術進步都有重要的關系。“比如農業治理中的一控兩減三基本,就是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基本實現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和農膜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這是我國一直大力推行的治理政策,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再如技術層面,這些年來,我國在農業科技攻關中,開發和集成了許多綠色高質農業技術,使得農業排放總量和強度都有很大的改善。舉例來說,在秸稈還田下的低碳稻作新模式,可以提高三分之一的氮肥利用率,具有節省成本、提高收益、減少排放三重功效。還有節水抗旱稻,最高可以降低95%的甲烷排放,目前推廣面積超過300萬畝。”
在碳足跡方面,我國農業活動的碳足跡和發達國家水平相當。梅旭榮介紹,“我們在綠色農業發展中,已經有較好的水平,可能在具體的種類上有高有低,但總體水平差不多。這其中既有農業新技術的作用,也吸收了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這對降低碳排放也有很好的幫助?!?/p>
從傳統到現代:改變的農業和不變的生態
我國有悠久的農業傳統,從1萬年前農耕文明的萌芽開始,漫長的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農耕經驗。梅旭榮介紹,“傳統農業,本身是一個生態循環的農業系統,其中有大量值得借鑒和學習的經驗技術,事實上,許多現代農業技術,都曾經在傳統的農業智慧中汲取過營養?!?/p>
而在現代,土壤的碳匯作用,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同時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秷蟾妗凤@示,近年來,我國不斷推廣多種土壤固碳增匯技術,農田土壤有機碳年凈增加量為0.14億噸到0.49億噸。其中,農用地碳匯從2010年的0.6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提升到2018年的0.7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在眾多增加碳匯的技術中,有機物料的添加技術,效果尤其突出?!泵沸駱s介紹,“有機物料添加,就是人為在土壤中加入有機物質,幫助土壤固碳。舉例來說,秸稈還田、畜禽糞肥還田、綠肥還田等,都是有機物添加。其中,秸稈還田可以增加10%到20%土壤有機碳含量。而南方冬閑田種植綠肥作物,還田后,可以在減少四成氮肥的情況下,保持水稻產量穩定?!?/p>
生態循環是中國傳統農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傳統的生態循環模式一度被打破。但近年來,許多傳統經驗正在被不斷吸收,進入現代農業技術體系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耕地中,土壤肥力、有機碳含量等,總體還比較薄弱,還有許多較為貧瘠的土地,而這些土地,未來的固碳潛力非常大?!泵沸駱s說,“往前看的話,我國土壤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隨著眾多耕地培肥、地力提升技術的實施,未來農業中,土壤固碳能力可能還有50%以上的提升空間?!?/p>
從地頭到餐桌:綠色生活仍有難題待解
根據國際通行標準,農業碳排放主要計算農業生產環節的部分,也就是從種子的搖籃,到農場的大門,《報告》分析和核算了多種農作物“從搖籃到大門”的碳足跡。
“總體來說,我國農產品碳足跡普遍呈下降趨勢,但各個區域有比較明顯的差異。”梅旭榮說。
值得注意的是,農業相關的碳足跡,遠不止“從搖籃到大門”,農業生產前期的農資生產,后期的儲存、運輸、消費等環節,同樣存在巨大的排放量,而這些排放,和綠色生產、綠色生活息息相關。
“在農業生產的前段,我國化肥農藥生產量巨大,這其中產生的碳排放值得注意?!泵沸駱s說,“難處在于,我國生產的農資,不只是用在我國,也有出口的部分,怎么核算,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而在農機方面,我國農機作業效率相對較低,這意味著能耗、排放等都較高。所以,未來不斷推進農機研發、效率提升,仍是重要任務?!?/p>
農產品生產后段,碳排放問題同樣值得重視。梅旭榮介紹,“在加工、儲運、消費等環節,碳排放大約占40%左右。按照國際標準,這些部分并沒有算到農業碳排放中,但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恰恰相反,這是更需要重視的部分,舉例來說,農產品的大規模調運,必然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這些年來,我國也一直在推動各區域糧食、蔬菜等食品自給率的提升。還有餐桌上的浪費,聯合國數據顯示,全球有6%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食物浪費。未來,不斷提高綠色節約生活的理念,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