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三堆在棉田查看棉花長勢。 谷 夏攝 |
今年是中國抗蟲棉研制成功20周年。國產抗蟲棉已占全國抗蟲棉種植總面積的95%以上,抗蟲棉技術為國家和棉農累計增收節支900多億元,減少農藥施用9000多萬公斤。中國棉的奇跡與一個名字緊緊相連——他就是“中國抗蟲棉之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郭三堆。
上世紀90年代初,棉鈴蟲持續暴發,國內出現“棉荒”,紡織業幾乎崩潰,經濟社會遭受重大損失。
我國想引進美國孟山都公司的抗蟲棉技術為中國棉“治病”,終因對方條件苛刻導致談判破裂。之后,對方在中國成立了棉花種業公司,企圖抓住機會占領中國的棉種市場。
國外種業的緊逼、國內棉農的無助,這些都深深刺痛著郭三堆的心,“中國的事情中國人自己解決”,他下定決心再難也要研究出中國自己的抗蟲棉技術。
1991年,國家863計劃正式啟動了棉花抗蟲基因工程的育種研究,郭三堆一頭扎進了抗蟲棉研究。
為了早日攻克難題,作為項目負責人的郭三堆和同事夜以繼日待在實驗室,困了就輪流在行軍床上打盹。1994年,他們終于利用我國獨創的技術方法,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基因導入棉花品種,首次培育出中國轉基因棉花植株。 1997年,雙價抗蟲棉首次研制成功,并于1999年先后在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等9省區得到推廣,廣大棉農在省工、省藥的同時,畝均增收節支200元以上。
抗蟲的問題解決后,郭三堆又開始考慮如何提高產量、降低成本。1998年,他開始了三系雜交抗蟲棉生物育種研究。2005年,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三系雜交抗蟲棉品種“銀棉2號”,在全國區試中比對照增產26.4%。這是三系雜交抗蟲棉在國際上首次研究成功并應用于生產。經專家鑒定,三系雜交抗蟲棉生物育種技術水平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是棉花雜交育種的重大突破。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棉擁有了自己的知識產權和種質資源,這成為我國農業發展和產業安全的重要保障,為我國農業高新技術在國際競爭中爭得了一席之地。
“中國研制的抗蟲棉和美國的不一樣,這樣才能打破壟斷,保住我國的植棉市場和產業。”郭三堆說,“我國抗蟲基因的大小是美國抗蟲基因的一半,抗蟲棉中的基因數為多拷貝,與美國抗蟲棉不同;我國研制的雙價抗蟲基因以及高抗棉鈴蟲的雙價抗蟲棉新品種,與美國抗蟲棉品種也不同;我國研制的三系雜交抗蟲棉品種,美國沒有。”
在郭三堆看來,在新興的轉基因生物工程中,一個基因就可能開發出一項產業,在這一領域的任何一點突破,于國于民都大有裨益。截至目前,我國培育的國審、省審抗蟲棉品種有300多個,每年在國內推廣面積達5000多萬畝。自從推廣抗蟲棉以來,全國再沒大面積暴發棉鈴蟲危害。
由于長期從事高強度的研究工作,郭三堆的身體出了問題,被查出乙狀結腸癌。躺在病床上,他想的不是自己的健康,而是研究還沒有完成,不能停下來。4個月后,郭三堆又出現在了實驗室、出現在了田間地頭。
在陽光下的棉田中,郭三堆仍在不斷思索如何解決棉花抗病、抗除草劑、優質高產、早熟等難題,繼續在中國種業的道路上執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