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是延安第一大特色產業,已有80多年種植歷史。從200棵干樹苗發展成市值500多億元的蘋果產業,超過百萬人“鑲嵌”在蘋果產業中,其中80萬農民依靠蘋果脫貧致富。
被譽為“果三代”的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農民李海民,曾經是一個普通的果農。如今,他種植有機蘋果,創辦合作社,成為洛川蘋果企業家。
李海民祖孫三代與蘋果“結緣”,他從小就見證了單家獨戶種好蘋果的艱辛。1987年,李海民從父親手里接過蘋果園,他一路翻新花樣,走集約化發展的思路,步步踏著“科技的節拍”。
專業合作社的組建,降低了農民勞作強度,提升了勞動效率。節水灌溉、割草施肥,千余畝果園,幾個人就能完成,不僅極大地改變了蘋果種植方式,更重要的是蘋果銷售方式的轉變,使果農受益更大。
地處中國蘋果優生區核心地帶的洛川縣,幾十年來,蘋果從200棵干樹苗發展壯大,形成了專業合作社種植、果業企業加工銷售的蘋果全產業鏈,不斷帶動周邊縣區的蘋果種植。
春日云南,氣清景明。位于該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鎮的遮冒村,綠油油的玉米地點綴了村莊。遮冒村鮮食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上,這幾天正在開展德宏州鮮食玉米單產提升技術示范觀摩培訓。
2023年,德宏州被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授予“中國冬季鮮食玉米之鄉”稱號,當年該州鮮食玉米種植面積23.08萬畝,總產量26萬噸,產值10億元,主產的黃白粒鮮食玉米占全國冬季市場份額80%以上。這一成績,與德宏本土“玉米專家”李自衛關系密切。
近14年來,李自衛所在的玉米科技團隊一直致力于培育優質鮮食玉米品種,并在全州進行種植技術推廣。這位從農村走出的傣族農業專家,發誓要在玉米地里為農民找到“致富路”。
通過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德宏州篩選出適合本地種植的多個生育期短的品種,從而改變了當地冬季玉米的種植模式。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不僅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也是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中國農科院(武漢)油料研究所以油菜新品種及配套生產技術為基礎,在湖北恩施山區推廣自主研發的油菜品種,不僅提高了油菜產量和經濟效益,也為油菜花育種研究提供了天然土壤,實現油菜花品種的可持續優化發展。
雨后初霽,云霧繚繞,茶山飄香。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九畹溪鎮的絲綿茶進入采制旺季。新采摘的茶葉經過殺青、揉捻、烘干、理條、提香等傳統手工加工后,再結合現代機械的處理 ,制成湯色明亮、滋味醇爽的絲綿茶。
秭歸縣絲綿茶種植面積2.1萬畝,年產量達到1200噸,綜合總產值2億多元。九畹溪鎮按照“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經營模式,帶動周邊11個村3000多戶村民從中直接受益,茶農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秭歸絲綿茶先后獲得“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湖北十大特色名茶”等20多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