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獲悉,經過20余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全球首個無角牦牛——“阿什旦”牦牛在青海培育成功,填補了牦牛以無角舍飼化為主體品種的空白,標志著我國在大動物育種方面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
我國是世界牦牛的發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青藏高原及毗鄰的6個省區。青海省存欄牦牛481萬頭,占世界牦牛的32%,居全國首位,素有“世界牦牛之都”之稱。培育無角家畜品種系全球各國畜繁育改良工作“熱點”,但隨著傳統飼養方式多元化,有角牦牛在規模化和集約化飼養中暴露出相互傷害、不易采食、破壞圈舍等弊端。
早在1993年,青海大通種牛場與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開啟無角牦牛新品種培育工作,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育成出產肉性能優良的“阿什旦”無角牦牛。“阿什旦”牦牛相較其它牦牛品種,性情溫順、不容易打斗、易飼養、易管理,在自然減少受傷率的同時可以增加飼養密度,便于進行舍飼,對青藏高原牦牛產區多元化飼養模式,降低草原載畜量,保護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生態地位、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