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食品報]開啟膳食結構第三次革命 助力公眾營養健康
中國馬鈴薯主食產業呈星火燎原之勢
發布時間:2016-09-01
|來源: 《中國食品報》2016年9月1日|作者:王小萱
國家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提出開啟了我國膳食結構的第三次革命,在全國9省7市試點的引領帶動下,目前正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用馬鈴薯制作的油條、煎餅、熱干面、薯泥、蔥花餅、鍋貼、點心、面包、老婆餅等食品已陸續擺上百姓餐桌。相比一年前的馬鈴薯面條、馬鈴薯饅頭等產品,目前馬鈴薯食品品種多樣,馬鈴薯粉添加的比例也逐漸加大,已經形成包含馬鈴薯主食、馬鈴薯休閑食品、地方特色馬鈴薯食品等六大系列250多種產品。8月24—25日,正值馬鈴薯的收獲時節,來自全國的致力于馬鈴薯主食化推進戰略的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加工企業和金融界的450余人齊聚“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黑龍江省克山縣,參加由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指導,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馬鈴薯主食開發技術協作組主辦,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承辦,克山縣人民政府等單位協辦的“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暨馬鈴薯主食開發技術協作組2016年會”,共謀我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發展大計。
聯盟主要開展的工作包括:積極開展馬鈴薯主食產業的調研活動,了解產業的需要、需求;在馬鈴薯主食產業的加工技術裝備方面,組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開展了適宜馬鈴薯面條以及馬鈴薯其他產品的馬鈴薯品種的篩選,提出了“三高、一低、一白”的評準要求,即高干物質、高蛋白含量、高抗氧化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白色薯泥。去年選了87個馬鈴薯品種,研制了馬鈴薯含量在50%的馬鈴薯面條和低面筋馬鈴薯的擠壓技術以及馬鈴薯擠壓產品相關的生產線、地方特色食品的開發;研究成果盡快進行轉化和應用,在陜西定邊金中昌信設立了2個大型的8萬噸的馬鈴薯鮮薯的恒溫氣調貯藏庫和2條16000噸的馬鈴薯全粉自動化生產線集成,陜西金中昌信還在遼陽設置了2個年產馬鈴薯薯泥及初調羹的生產線以及年產6000噸的馬鈴薯面條復配粉自動化的生產線。
聯盟在全國9省7市開展了推廣示范活動。據目前統計,在眾多企業中現有56家主食加工核心企業,在這些主要的6個馬鈴薯主食加工企業中生產的主要產品有250余種。另外就是加大了馬鈴薯主食市場的推廣和展示工作力度,今年6月份第二代馬鈴薯饅頭的上市活動以及馬鈴薯面條的上市。以科普宣傳促進消費,今年主要在北京與中小學生開展互動活動,探討如何將馬鈴薯主食產品走向校園,并積極探索馬鈴薯產業與精準扶貧模式相呼應,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互聯網的工作模式,將公司和農戶緊密結合。
下一步,聯盟要繼續推動地方特色的馬鈴薯主食工業的發展,進一步分類、整理、發揚壯大,最后實現工業化生產。
在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副局長潘利兵看來,聯盟自身要重點發揮好平臺作用。他表示,政府管理的支撐平臺,體現行為戰略性。同時聯盟是產業發展的交流平臺,體現組織開放性。聯盟內集中了科研院所、加工企業、裝備企業乃至初級產品生產者,涵蓋了產業鏈條所有利益主體,為高效的溝通交流創造了條件。“聯合攻關的合作平臺,體現合作的平等性應是聯盟的重要作用之一。”潘利兵指出,聯盟要依據產業發展形勢,梳理產業發展難題,實行任務動態收集、發布機制,積極為聯合攻關創造條件。他強調,聯盟要成為成果轉化的交易平臺,體現利益的共享性。形成科研成果大數據發布、社會資本充分競價、利益主體透明交易的運行模式。
聯盟理事長、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表示,要充分調動各聯盟單位的積極性,挖掘自身潛力,發揮聯盟的推動作、輔助、催化、啟發、引導作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科企對接、助力技術成果和企業IPO進程;二是面對發展的新機遇,不斷完善“產學研政銀”協同創新機制,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大力推動、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讓專家、成果、技術、產品通過IPO孵化,直接輸送到市場,探索科技與產業一體化發展新模式,為經濟、產業和社會發展做貢獻;三是未來30年將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黃金期和關鍵期,農產品加工產業必將由支柱產業發展成為營養健康產業、戰略新興產業、財富產業、全球壟斷產業和永恒的幸福產業。面對新形勢,聯盟要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遇,綜合運用金融投資、互聯網+建立大數據和大信息共享機制,為聯盟成員發展提供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新思路。通過技術指導、成果轉化、產業孵化、戰略咨詢、信息共享等服務,大力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加工產業開發,開啟中華民族營養健康的新時代。
此次年會公布了2016年度馬鈴薯主食加工“十大企業、十大主食、十大休閑食品、十大特色小吃”評選結果。馬鈴薯饅頭、面條、熱干面、煎餅、糍粑、烤馕、鍋貼、銅鑼燒等產品榜上有名。由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媒體以及九省七市馬鈴薯領域的業內人士組成專家組。基于“專業性、代表性、公平性、公正性、公開性”原則,最終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和產品,以此引導和推薦公眾消費信得過的馬鈴薯產品的目的。
戴小楓表示,此次評選也是開展宣傳推介活動一種形式,通過宣傳引導充分發掘潛在市場需求,充分利用微信、網絡等新型傳統媒體的廣泛宣傳,加大主食尤其是馬鈴薯主食產品公益宣傳力度,重點推廣一批加工示范企業和產品,增強消費者消費信心,形成供需兩旺的發展態勢。
“在總結今年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完善評選辦法,在今年4個“十大”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評選辦法,將陸續推出“十大專用品種、十大栽培模式、十大知名品牌、十大馬鈴薯人物”等評選活動,以此提升科研單位、企業等各類人員參與積極性,進一步加快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發展。”
北京海樂達食品有限公司在此次評選活動中收獲頗豐,一舉囊括十佳企業、十大主食(馬鈴薯饅頭)和十大休閑食品(千層塔酥)3項殊榮。說起海樂達,京津冀地區,尤其是北京地區的消費者并不陌生,馬鈴薯第一代、第二代主食產品都是其率先在國內上市,成為引領國內馬鈴薯主食上市產品的排頭兵。
海樂達董事長何海龍告訴記者,公司在保證現有傳統產品質量、產量和效益穩步提升的基礎上,一直在積極尋找新型主食產品的增長點,馬鈴薯主食產品的成功開發為海樂達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海樂達作為主食生產銷售企業,將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產業化和馬鈴薯主食產品市場化作為公司實現馬鈴薯主食化的最主要任務。何海龍介紹,“2015—2016年公司累計生產銷售馬鈴薯主食產品750萬公斤,目前,馬鈴薯饅頭、花卷、面條、面包以及馬鈴薯酥皮、布丁蛋糕等46種馬鈴薯主食產品已在京津冀700家銷售網點進行銷售。”
“克山縣發展馬鈴薯產業已有百年歷史。從1934年成立全國第一家馬鈴薯研究所,到1958年自主研發克新1號種薯問世,從1980年在全國率先開展馬鈴薯脫毒技術,到現在引進荷蘭、美國、韓國繁育、加工技術,基本實現了從精密種植到精深加工的完美轉身。”克山縣縣委書記吳煜表示,“做強種薯研發、做實原料基地、做大龍頭企業、做優屬地品牌、做活營銷市場仍然是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
“以優良品種選育和傳統主食特色研發,加速改造升級老字號、促進脫毒種屬和土豆、水晶餃,年豆糕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已與荷蘭、韓國開展馬鈴薯全產業鏈深度合作為動力,以休閑食品、健康食品為主攻方向,延伸馬鈴薯加工產業鏈條,深度開發老字號,以綜合馬鈴薯產業園區為載體,加速馬鈴薯主食工業化傳統研發,培育創新新字號。”克山縣縣長、克山土豆品牌管委會主任趙軍驕傲地向與會者介紹著克山馬鈴薯的各種優勢資源。
齊齊哈爾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任玉良表示,希望克山縣利用好自身的優勢潛力,在種薯研發、擴大生產、市場培育、主食加工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真正把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也希望全國各地客商借此機會更加深入地了解“克山土豆”,增進共識,合作共贏。
為了更深入了解克山的好土和好土豆,參會人員參觀了克山馬鈴薯分院馬鈴薯主食化品種試驗基地、北大荒馬鈴薯集團全粉公司、北大荒馬鈴薯集團淀粉公司、克山縣興佳薯業原種繁育基地(網棚)及其馬鈴薯專用薯收獲現場。在現場記者看到原種繁育基地的馬鈴薯秧苗正在網棚內茁壯成長,紫色的花朵在陽光的照射下搖曳生姿。在馬鈴薯專用薯收獲的田間地頭,一輛輛大型收獲機轟鳴著深耕著黝黑的土地,一串串新鮮的土豆伴隨著泥土的氣息將很快被加工制作成各種主食擺上百姓的餐桌。
創新引領、品牌培育、金融支持、政策護航等多方面要素的共同發力對推進馬鈴薯主食全產業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光華博斯特營銷咨詢公司總經理韓志輝博士、鮮貝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郎冠楠、東方高圣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炳宇3位專家分別圍繞《馬鈴薯六次產業價值再造》《馬鈴薯產業聯盟“產融新四化”》《企業上市及流程介紹》等主題做了演講。
眾所周知,馬鈴薯是一個營養較好的作物品種,那么把馬鈴薯做成主食以后,對這個新的主食產品的營養功能評價就成為很重要的一個研究內容。馬鈴薯主食化的營養功能評價與消費引導工作目前的情況如何呢?
農業部食物營養所研究院孫君茂介紹,針對上述問題課題組從三方面開展了研究工作,一是馬鈴薯饅頭,馬鈴薯復配粉方面,就是復配以后營養成分之間的互相或者直接作用后的營養功能評價。二是了解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營養價值之后,人體食用馬鈴薯主食產品以后的健康功效如何?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按照農業部統一部署,在內蒙古、河北承德的兩個中學,聯合國家衛計委疾控中心專家一起進行了馬鈴薯主食產品消費的健康功效評估的研究。此次研究數據非常重要,將來可用這個科學研究的一系列縝密數據來證明不同的人群消費食用了馬鈴薯主食產品以后,了解對人體健康狀況的改善具有明顯的效果,并且對引導不同人群消費不同的馬鈴薯主食產品有了一個科學依據。另外就是在消費引導方面。農業部領導一直強調要首先把掌勺的、負責做飯的群體做好,今年上半年重點是在社區和一些在家買菜做飯等負責一日三餐的人員,根據他們的需求進行消費引導工作。這三方面的工作對于推進主食化產業是緊密相關的。9月份將針對這三項工作,主要是對健康功效評價的幾個試點進行督促檢查,了解效果如何,存在什么問題。
聯盟積極發揮平臺作用
業內人士稱之為“我國膳食結構的第三次革命”的國家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對馬鈴薯種薯的培育和商品品質的提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為馬鈴薯主食加工帶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和馬鈴薯主食開發技術協作組在成立后的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總結聯盟近一年來的成績經驗,分析研判形勢,研討思路重點,部署下一階段的工作任務,成為此次年會的重點。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泓博士就落實中央及農業部指示精神、聯盟自身組織建設、主要工作進展以及下一階段的工作計劃等內容進行了總結和說明。聯盟主要開展的工作包括:積極開展馬鈴薯主食產業的調研活動,了解產業的需要、需求;在馬鈴薯主食產業的加工技術裝備方面,組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開展了適宜馬鈴薯面條以及馬鈴薯其他產品的馬鈴薯品種的篩選,提出了“三高、一低、一白”的評準要求,即高干物質、高蛋白含量、高抗氧化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白色薯泥。去年選了87個馬鈴薯品種,研制了馬鈴薯含量在50%的馬鈴薯面條和低面筋馬鈴薯的擠壓技術以及馬鈴薯擠壓產品相關的生產線、地方特色食品的開發;研究成果盡快進行轉化和應用,在陜西定邊金中昌信設立了2個大型的8萬噸的馬鈴薯鮮薯的恒溫氣調貯藏庫和2條16000噸的馬鈴薯全粉自動化生產線集成,陜西金中昌信還在遼陽設置了2個年產馬鈴薯薯泥及初調羹的生產線以及年產6000噸的馬鈴薯面條復配粉自動化的生產線。
聯盟在全國9省7市開展了推廣示范活動。據目前統計,在眾多企業中現有56家主食加工核心企業,在這些主要的6個馬鈴薯主食加工企業中生產的主要產品有250余種。另外就是加大了馬鈴薯主食市場的推廣和展示工作力度,今年6月份第二代馬鈴薯饅頭的上市活動以及馬鈴薯面條的上市。以科普宣傳促進消費,今年主要在北京與中小學生開展互動活動,探討如何將馬鈴薯主食產品走向校園,并積極探索馬鈴薯產業與精準扶貧模式相呼應,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互聯網的工作模式,將公司和農戶緊密結合。
下一步,聯盟要繼續推動地方特色的馬鈴薯主食工業的發展,進一步分類、整理、發揚壯大,最后實現工業化生產。
在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副局長潘利兵看來,聯盟自身要重點發揮好平臺作用。他表示,政府管理的支撐平臺,體現行為戰略性。同時聯盟是產業發展的交流平臺,體現組織開放性。聯盟內集中了科研院所、加工企業、裝備企業乃至初級產品生產者,涵蓋了產業鏈條所有利益主體,為高效的溝通交流創造了條件。“聯合攻關的合作平臺,體現合作的平等性應是聯盟的重要作用之一。”潘利兵指出,聯盟要依據產業發展形勢,梳理產業發展難題,實行任務動態收集、發布機制,積極為聯合攻關創造條件。他強調,聯盟要成為成果轉化的交易平臺,體現利益的共享性。形成科研成果大數據發布、社會資本充分競價、利益主體透明交易的運行模式。
聯盟理事長、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表示,要充分調動各聯盟單位的積極性,挖掘自身潛力,發揮聯盟的推動作、輔助、催化、啟發、引導作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科企對接、助力技術成果和企業IPO進程;二是面對發展的新機遇,不斷完善“產學研政銀”協同創新機制,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大力推動、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讓專家、成果、技術、產品通過IPO孵化,直接輸送到市場,探索科技與產業一體化發展新模式,為經濟、產業和社會發展做貢獻;三是未來30年將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黃金期和關鍵期,農產品加工產業必將由支柱產業發展成為營養健康產業、戰略新興產業、財富產業、全球壟斷產業和永恒的幸福產業。面對新形勢,聯盟要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遇,綜合運用金融投資、互聯網+建立大數據和大信息共享機制,為聯盟成員發展提供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新思路。通過技術指導、成果轉化、產業孵化、戰略咨詢、信息共享等服務,大力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加工產業開發,開啟中華民族營養健康的新時代。
馬鈴薯主食家族日漸壯大
自國家提出實施馬鈴薯主食化戰略規劃以來,經過以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等科研院所及生產加工企業的不懈努力,截止到目前全國范圍內的9省7市已開發研制出馬鈴薯產品已達250余種,包括饅頭、面包、烏冬面、蛋糕及地方特色小吃等。此次年會公布了2016年度馬鈴薯主食加工“十大企業、十大主食、十大休閑食品、十大特色小吃”評選結果。馬鈴薯饅頭、面條、熱干面、煎餅、糍粑、烤馕、鍋貼、銅鑼燒等產品榜上有名。由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媒體以及九省七市馬鈴薯領域的業內人士組成專家組。基于“專業性、代表性、公平性、公正性、公開性”原則,最終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和產品,以此引導和推薦公眾消費信得過的馬鈴薯產品的目的。
戴小楓表示,此次評選也是開展宣傳推介活動一種形式,通過宣傳引導充分發掘潛在市場需求,充分利用微信、網絡等新型傳統媒體的廣泛宣傳,加大主食尤其是馬鈴薯主食產品公益宣傳力度,重點推廣一批加工示范企業和產品,增強消費者消費信心,形成供需兩旺的發展態勢。
“在總結今年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完善評選辦法,在今年4個“十大”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評選辦法,將陸續推出“十大專用品種、十大栽培模式、十大知名品牌、十大馬鈴薯人物”等評選活動,以此提升科研單位、企業等各類人員參與積極性,進一步加快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發展。”
北京海樂達食品有限公司在此次評選活動中收獲頗豐,一舉囊括十佳企業、十大主食(馬鈴薯饅頭)和十大休閑食品(千層塔酥)3項殊榮。說起海樂達,京津冀地區,尤其是北京地區的消費者并不陌生,馬鈴薯第一代、第二代主食產品都是其率先在國內上市,成為引領國內馬鈴薯主食上市產品的排頭兵。
海樂達董事長何海龍告訴記者,公司在保證現有傳統產品質量、產量和效益穩步提升的基礎上,一直在積極尋找新型主食產品的增長點,馬鈴薯主食產品的成功開發為海樂達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海樂達作為主食生產銷售企業,將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產業化和馬鈴薯主食產品市場化作為公司實現馬鈴薯主食化的最主要任務。何海龍介紹,“2015—2016年公司累計生產銷售馬鈴薯主食產品750萬公斤,目前,馬鈴薯饅頭、花卷、面條、面包以及馬鈴薯酥皮、布丁蛋糕等46種馬鈴薯主食產品已在京津冀700家銷售網點進行銷售。”
好土好水種出好土豆
致力于把小土豆做成大產業的克山縣極具馬鈴薯產業集聚的優勢,作為馬鈴薯傳統種植大縣,克山已經把馬鈴薯產業確定為全縣第一產業。克山縣位于黑龍江省西部,素有“黑土明珠”美譽,是全國生態示范縣、全國食品安全示范縣、全國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大豆)試點縣、農村改革試驗區和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高蛋白大豆之鄉及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克山縣發展馬鈴薯產業已有百年歷史。從1934年成立全國第一家馬鈴薯研究所,到1958年自主研發克新1號種薯問世,從1980年在全國率先開展馬鈴薯脫毒技術,到現在引進荷蘭、美國、韓國繁育、加工技術,基本實現了從精密種植到精深加工的完美轉身。”克山縣縣委書記吳煜表示,“做強種薯研發、做實原料基地、做大龍頭企業、做優屬地品牌、做活營銷市場仍然是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
“以優良品種選育和傳統主食特色研發,加速改造升級老字號、促進脫毒種屬和土豆、水晶餃,年豆糕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已與荷蘭、韓國開展馬鈴薯全產業鏈深度合作為動力,以休閑食品、健康食品為主攻方向,延伸馬鈴薯加工產業鏈條,深度開發老字號,以綜合馬鈴薯產業園區為載體,加速馬鈴薯主食工業化傳統研發,培育創新新字號。”克山縣縣長、克山土豆品牌管委會主任趙軍驕傲地向與會者介紹著克山馬鈴薯的各種優勢資源。
齊齊哈爾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任玉良表示,希望克山縣利用好自身的優勢潛力,在種薯研發、擴大生產、市場培育、主食加工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真正把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也希望全國各地客商借此機會更加深入地了解“克山土豆”,增進共識,合作共贏。
為了更深入了解克山的好土和好土豆,參會人員參觀了克山馬鈴薯分院馬鈴薯主食化品種試驗基地、北大荒馬鈴薯集團全粉公司、北大荒馬鈴薯集團淀粉公司、克山縣興佳薯業原種繁育基地(網棚)及其馬鈴薯專用薯收獲現場。在現場記者看到原種繁育基地的馬鈴薯秧苗正在網棚內茁壯成長,紫色的花朵在陽光的照射下搖曳生姿。在馬鈴薯專用薯收獲的田間地頭,一輛輛大型收獲機轟鳴著深耕著黝黑的土地,一串串新鮮的土豆伴隨著泥土的氣息將很快被加工制作成各種主食擺上百姓的餐桌。
多維度助力產業快速發展
“小土豆,大營養,別把土豆不當干糧”,馬鈴薯科普宣傳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在會議現場,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戴小楓主編的《不可不知的馬鈴薯主食知識問答》《不可不知的馬鈴薯休閑食品知識問答》《千變萬化的馬鈴薯主食食譜》等8冊馬鈴薯主食科普系列圖書首發儀式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這是為了加快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工作,認真落實農業部對馬鈴薯主食科普宣傳工作的要求,強化科普宣傳,引導健康消費,普及馬鈴薯營養知識特別推出的馬鈴薯主食加工系列叢書。記者看到,該套叢書深入淺出,圖文并茂,讀者根據書中提供的各種方法實踐操作,具有較強的操作實用性。 創新引領、品牌培育、金融支持、政策護航等多方面要素的共同發力對推進馬鈴薯主食全產業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光華博斯特營銷咨詢公司總經理韓志輝博士、鮮貝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郎冠楠、東方高圣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炳宇3位專家分別圍繞《馬鈴薯六次產業價值再造》《馬鈴薯產業聯盟“產融新四化”》《企業上市及流程介紹》等主題做了演講。
眾所周知,馬鈴薯是一個營養較好的作物品種,那么把馬鈴薯做成主食以后,對這個新的主食產品的營養功能評價就成為很重要的一個研究內容。馬鈴薯主食化的營養功能評價與消費引導工作目前的情況如何呢?
農業部食物營養所研究院孫君茂介紹,針對上述問題課題組從三方面開展了研究工作,一是馬鈴薯饅頭,馬鈴薯復配粉方面,就是復配以后營養成分之間的互相或者直接作用后的營養功能評價。二是了解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營養價值之后,人體食用馬鈴薯主食產品以后的健康功效如何?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按照農業部統一部署,在內蒙古、河北承德的兩個中學,聯合國家衛計委疾控中心專家一起進行了馬鈴薯主食產品消費的健康功效評估的研究。此次研究數據非常重要,將來可用這個科學研究的一系列縝密數據來證明不同的人群消費食用了馬鈴薯主食產品以后,了解對人體健康狀況的改善具有明顯的效果,并且對引導不同人群消費不同的馬鈴薯主食產品有了一個科學依據。另外就是在消費引導方面。農業部領導一直強調要首先把掌勺的、負責做飯的群體做好,今年上半年重點是在社區和一些在家買菜做飯等負責一日三餐的人員,根據他們的需求進行消費引導工作。這三方面的工作對于推進主食化產業是緊密相關的。9月份將針對這三項工作,主要是對健康功效評價的幾個試點進行督促檢查,了解效果如何,存在什么問題。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