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舉行第二場記者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說,中國近年一直在進口轉基因農產品,比如,去年進口了5838萬噸大豆,絕大部分是轉基因大豆。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進口一定的轉基因農產品不可避免。
中國為什么需進口如此多的轉基因農產品?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作物所所長萬建民。
“去年我國大豆進口超過整個國內需求的85%,占世界貿易量的60%,美國、巴西、阿根廷是產大豆的大國,因此需從這些國家進口。”萬建民說,“而美國94%的大豆、90%的玉米都是轉基因的,因為美國凡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同等安全,所以發展迅速,目前,美國轉基因農作物種植已達到8000萬公頃,按照現在的態勢,再過2至3年,美國玉米、大豆都將是轉基因的。”
中國為何生產不了足夠的大豆?“5838萬噸大豆大約需要4到5億畝土地來種植,中國不會增加如此多耕地。”萬建民說。
然而,從國外進口如此多的轉基因農產品,專家擔憂會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美國先向中國輸入轉基因農產品,再通過大型種業公司設立分部,向中國賣轉基因種子。這種態勢如不加以重視,中國會處于不利的境地。” 作為生物技術國家重大專項的主要負責人,萬建民對此憂心忡忡。
“如果錯失機會,就會落后,被支配,像水稻這樣我們具有優勢的領域會越來越少。”萬建民說。“產業化前景不明朗,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就得不到應用,比如,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和抗除草劑大豆在中國已研發成功卻沒有商業化。長此以往,科研人員積極性會減弱,隊伍會不穩,逐漸喪失發展機遇。”他說。
與此前一段時間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快速發展相比,現在其產業化處在徘徊期。萬建民介紹,我國轉基因主糧商業化、動植物轉基因產業化審批全部處于停止狀態。“我們可以從國外進口轉基因大豆,國內研究的品種卻不允許種植。” 萬建民對此不無困惑。
更緊迫的問題是,“靠什么來確保我們的糧食安全?是依靠傳統農業技術還是新興的生物技術,在此問題上,態度應明確,不回避。”萬建民說。
僅僅依靠傳統農業科技,萬建民認為是下下策,因為這難以確保糧食安全。他分析,目前中國耕地面積為18.3億畝,高標準旱澇保收農田僅有8億多畝,中低產田占到2/3。“僅靠傳統農業科技來解決中低產田的抗旱、抗鹽堿、水資源缺乏、病蟲害等問題,十分困難。”萬建民說。
如果依靠有機農業,他認為中國目前尚不具備這種能力——“有機農業拒絕化肥和農藥,致使農作物大幅減產,有的甚至絕收”。他說,實際上,中國的糧食生產還要靠提高單產水平,關鍵在于改善品種和品質。
“傳統農業科技與現代農業科技相結合,才是我們應選擇的上上策。”萬建民表示,“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農業是大勢所趨,目前世界多數國家如此,我們也應作此正確選擇。”
(本報北京3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