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發布會,介紹今年“三夏”生產形勢有關情況。與往常不同的是,發布臺中間坐的是一位衣著樸素的種糧農民,和一名常下基層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坐在他們兩旁共同參加發布會的是農業農村部有關司局負責人。
今年的夏糧增產來之不易。從發布會上的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對辛勤耕耘的致敬,對科技護航麥田的肯定。
糧食要豐收,終究要靠農民辛勤耕種,要靠科技人員把論文真正寫在大地上。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才能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發布會上,種糧大戶、科技人員的故事讓人動容。
來自河北邢臺市任澤區種糧大戶趙孟輝,說起了種這季小麥“過山車”一樣的心情:800多畝糧田,去年正要播種的時候遭遇嚴重秋汛,眼看小麥播不下去。就在他憂心忡忡打算放棄時,區農技員專門找到他并給出了一系列關鍵指導。11月中旬,終于完成了播種。
“我這小麥‘立冬’才播種,當時預測是寒冬,麥苗出來會不會凍死?”地種下了,他依然擔心。關鍵時候,農技人員再次給出技術方案,從春到夏一路護航,讓他越來越放心。如今夏糧歸倉,每畝產量約1180斤,優質麥價格好,每畝500多元的凈收入讓趙孟輝很開心。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趙廣才也講述了自己的經歷:“我搞了40多年小麥研究,去年冬前的小麥苗情復雜是沒見過的,最后有驚無險、豐收到手,關鍵是科學抗災應對晚播、讓農民知道怎么種;科學田管精準指導、讓農民知道怎么促。”
從去冬到今春,許多像趙廣才這樣的科技專家和基層農技人員奔忙在田間地頭,對種麥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因為這季夏糧小麥生產面臨的形勢太特殊了:3.3億多畝冬小麥,其中1.1億畝晚播半個月以上。冬前出苗長勢弱,有940萬畝的“一根針”,還有148萬畝沒有出苗的“土里捂”。往年“霜降”前冬小麥已基本播完,去年“立冬”了還在種,河北、陜西、山西等地抓住封凍前的最后窗口期,能播一畝是一畝。
廣大科技人員、農民群眾、主管部門不放棄,緊抓抗澇保播、促弱轉壯、防病治蟲、“一噴三防”。農業農村部用大數據繪制了晚播麥、“一根針”“土里捂”的苗情分布圖,掛圖作業、督戰督辦。開春后各方力量共同打出促弱轉壯組合拳。由于“立夏”后天氣條件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落得實,夏糧終于迎來了沉甸甸的豐收。
“我在河北指導時,對有些‘土里捂’的麥田,有的農民當時想毀種,我們扒開土壤發現種子已經萌動了,建議農民耐心等待,出苗后加強肥水管理,最后每畝也打了八九百斤。”趙廣才說。
據不少地方反映,今年即使冬前“土里捂”的小麥,后來畝產量也有八九百斤。通過扎扎實實努力,大家發現,過去農業教科書上寫的“冬前麥子土里捂,來年產量五百五”,其實也可以再探究。
知識來源于實踐,也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和完善。在今年的夏糧生產中,科技人員也有新的收獲。
據趙廣才介紹,他們的課題組在北京北三環邊上的中國農科院試驗田,開展了播期試驗。去年“霜降”期間播種的小麥,是典型的晚播弱苗,經過實收測產,每畝地產量822.5斤;“立冬”期間和“小雪”期間播種的小麥是“土里捂”,今年3月份才出苗,最后產量分別為每畝784.4斤和775.7斤。這正印證了一句農諺,“三分在種七分靠管,只要管好照樣增產”。
生產中的新問題,促使科研人員不斷探索、不懈創新。這種科學精神,正是廣袤田野欣欣向榮的希望。
在這個豐收的夏天,一場別開生面的發布會,讓人們致敬辛勤,弘揚科學,凝聚力量。夏糧首戰告捷,全年糧食生產大頭還在秋糧,任務依然很艱巨。但是,有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群眾辛勤勞動,有各地各部門勠力同心共擔重任,有保夏糧奪豐收這種攻堅克難的精神和經驗,相信我們有能力再迎一個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