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11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共同主辦的“耐鹽堿作物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國內的35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策耐鹽堿作物新品種開發及鹽堿地綜合利用,共商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和鹽堿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大計。
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司長陳學斌,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處長馮劍、種業管理司一級調研員厲建萌,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曹永生,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梅旭榮,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唐文幫,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局局長李新海、重大任務局副局長谷曉峰、作科所所長周文彬、副所長王文生等領導專家出席會議。會議由作科所黨委書記劉錄祥主持。
會議圍繞“改種適地,向鹽而生”主題,錢前、梅旭榮等36位專家就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評價、新基因挖掘與功能解析、新品種培育與栽培技術、基因編輯與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最新成果進行交流與討論。據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約8萬份資源的耐鹽堿鑒定,篩選出一系列耐鹽堿優異種質,并向社會推介了首批711份耐鹽堿種質資源,促進了優異種質的共享利用。培育了一批諸如航麥802、中吉602等耐鹽堿新品種,為我國鹽堿地的綜合利用提供了種源支撐。
陳學斌指出,“以種適地”是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要方面,建議聚焦當前耐鹽堿品種培育創新中的突出短板弱項,強化科技攻關,強化系統集成,加快篩選一批耐鹽堿作物優異資源、培育推廣一批耐鹽堿新品種,把鹽堿地綜合利用打造成產學研深度結合的樣板工程、精品工程。
曹永生指出,中國農業科學院自2022年啟動鹽堿地綜合利用核心技術攻關任務以來,組織全院科研團隊“集團作戰”,探索建立鹽堿地農業綜合利用創新模式。下一步,將進一步集聚各方力量,大力推進關鍵技術攻關,加速推進產業化應用,強化資源與人才等要素保障,合力打造鹽堿地綜合利用科技創新高地,全力打好鹽堿地綜合利用“攻堅戰”。
馮劍表示,聚焦鹽堿綜合開發利用的關鍵科學問題,我國針對性地設立涵蓋了鹽堿地土壤改良、耐鹽堿作物品種選育、水資源高效利用、生態修復等多個領域的科技專項。同時,在全國建立了一批鹽堿地開發示范基地,開展耐鹽堿作物種植、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等方面的示范試驗,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篩選鑒定與創新利用,是推動我國鹽堿地綜合開發的新質生產力,應聚集科研優勢力量,不斷推進我國已有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評價,明晰耐鹽堿資源遺傳背景,助力耐鹽堿新種質的創制和新品種培育,加快研究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中國科學院遺傳所、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75余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的350余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