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0日,由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組織編制的2021年度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正式發布。今年的報告涉及陸域、湖泊、草原、大宗糧油四個專題。新發布的四份報告都有什么亮點?新華網邀請編寫組專家做客訪談間,對報告相關內容進行解讀。
訪談中,編寫組三位專家圍繞遙感技術如何應用于生產生活,如何進行生態環境監測,從遙感監測看全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管理的意義,以及歐亞大陸草原和全球糧食生產形勢分析等話題做了解讀。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編委會副主任、陸域專題編寫組組長、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柳欽火介紹說,遙感是從太空中對地球表層進行感知觀測的技術手段。遙感監測發現,從2015年到2020年,全球森林面積明顯減少,但同時植被長勢逐步向好,中國、印度等國家植被生長狀況顯著好轉。近5年,全球自然保護地中森林面積略有減少,保護地內植被生長狀況有所改善。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約有88%的湖泊水位上升、水量增加。此外,從遙感監測來看,中國的水質在慢慢變好,水越來越清了。
草原專題編寫組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辛曉平介紹說,過去20年歐亞大陸草原植被不斷好轉,其中青藏高原過去20年的生態恢復效果非常顯著。但是監測也顯示,由于歷史欠賬比較多,整個歐亞大陸還有63%的區域沒有恢復到80年代初期水平,所以在草原保護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草原,并且在保持草原生態良好的情況下促進草原生產力的提高,還需要科學家以及管理部門同心協力進一步推進。
大宗糧油專題編寫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吳炳方介紹說,從2015年到2020年這5年,全球糧食安全形勢顯著改善,但區域之間差異比較明顯。與全球相比,我國糧食生產呈現穩定增長態勢,主要原因就是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投入力度比較大,能夠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導致的糧食產量波動。
科技部自2012年啟動“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工作,截至今年已連續10年發布了29個專題報告。該項工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科學數據和決策支撐,是助力我國遙感科技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推動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具體舉措和務實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