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展望,是研判農產品市場形勢、釋放供需信號、有效引導生產和消費的重要手段。展望今年,我國能種多少地、能收多少糧?十年之后,我國主要農產品的市場將會呈現什么樣的發展態勢?當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對我國糧食生產和貿易,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昨天(20日),《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2—2031)》由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聯合發布?!秷蟾妗氛J為,今年,我國糧食的總產量會保持在6.88億噸,糧食供需總體上能夠達到平衡的狀態。未來十年,我國糧食產量仍將逐步提升,緊平衡狀態將有所緩解,2031年糧食自給率將提高到88.1%。
未來十年 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油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農產品消費增長放緩,總體低于產量增速;大宗農產品進口明顯下降,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保持增長;農產品價格總體保持高位運行,個別品種存在大幅波動風險。
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唐珂表示:“2022年,國家繼續在糧食主產區實施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預計口糧播種面積產量與上年相比均基本持平,加上年年豐收,庫存較為充裕,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 豬肉產量繼續增加,禽肉和禽蛋產量穩中有增,奶類產量較快增長。由于上年能繁母豬產能處于較高水平,預計2022年生豬出欄量慣性增長,豬肉產量將增加2.9%?!?/p>
唐珂介紹,未來10年,我國農業發展基礎更加牢固,鄉村全面振興將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其中,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切實保障,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高。
唐珂說:“展望期間,稻谷播種面積穩中略降,單產水平逐步提高,產量穩定在2.1億噸以上。稻谷供求關系總體處于寬松態勢,少量進口主要是滿足品種調劑?!?/p>
不過,受耕地、水資源等剛性約束,糧食供求中長期仍將處于緊平衡態勢,中國仍將是眾多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國,但由于消費增速低于產量增長,大多數農產品進口呈明顯下降趨勢。
唐珂介紹:“未來10年,隨著種植模式不斷優化,高效育種和田間管理技術應用推廣,玉米單產水平穩步提升,產量年均增長2.0%。玉米飼用消費和工業消費需求強勁,帶動消費量年均增長1.5%,進口量從高位逐步下降并趨穩。”
豬肉類未來在進口需求方面將有所下降
此外,作為豬肉消費大國,報告顯示,展望期內,規?;健a業集中度提高和產業鏈完善以及調控政策優化提升了豬肉供給穩定性。我國生豬出欄量和豬肉產量年均增速將分別達1.9%和2.1%。
唐珂表示:“豬肉產量保持穩中有增,進口逐步下降。展望初期,豬肉產量仍將穩定增長,后期生產穩定性增強,年均增長2.1%。受肉類需求結構優化和人口數量結構變化等因素影響,消費量穩中略減,帶動進口需求明顯下降?!?/p>
奶類消費迎來新的增長契機
去年,我國奶業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市場的推動和奶業振興政策引導下,中國奶牛養殖規模化比重達到70%,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規模化養殖場實現100%機械化擠奶,奶類產量和牛奶產量均創10多年來最高增幅。報告顯示,展望期內,國內科學健康飲奶的理念逐漸形成,奶類消費迎來增長契機。
唐珂說:“未來10年,國內奶業供給能力穩步提高,奶類產量年均增長3.6%,消費量年均增長4.1%。由于奶類產需缺口長期存在,進口量持續增長,但與上一個10年相比,增速明顯下降。”
我國應提高糧食自給率 涉農企業要積極走出去
不過,國際農產品市場易受全球自然災害、疫情、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而極不穩定。特別是在全球地緣沖突頻發、逆全球化加劇的情況下,一有風吹草動,各國就紛紛捂住自己的糧袋子,國際供應鏈不斷受到沖擊,增加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杜鷹表示:“綜合考慮國內需求增長和供給潛力以及國際市場的分析,我們建議未來一個時期,我國應努力將食物自給率保持在70%以上。”
在杜鷹看來,適度進口不僅可以緩解國內資源環境壓力,而且有利于我國騰出寶貴的農業資源,集中力量,確?;究诩Z、谷物和食物的供給。對此,他建議:“事實說明,大型涉農企業越是往國際產業鏈的高端走,對其他中小企業的帶動能力就越強。從這個意義上說,支持大型農業跨國企業發展,就是支持農業高水平走出去。同時又要重視中小企業走出去的作用,這些企業應盡量采取抱團出海、借船出海的方式,積極參與大企業海外供應鏈上下游的分工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