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基礎研究已開啟‘量質雙升’發展新階段”,12月6日,在2023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坦發布《2023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報告,他表示,中國農業科技基礎研究日益深化,CNS論文在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基因編輯、育種研究方面貢獻突出、主導型國際化合作力不斷增強。
報告顯示,中國農業科技論文發文量排名全球第一,代表論文質量的高被引論文量排名全球第一,Q1期刊發文量排名全球第一,CNS期刊發文量排名全球第三,主導型國際合作論文量排名全球第四。中國及中國機構的農業科技論文學科表現愈加出色,中國科技論文競爭力排名第一的學科較上一個統計時段(2017—2021年)增加2個(植物保護、水產漁業),達到8個;中國在農業農村經濟政策學科實現了全球TOP10入選機構零的突破。
2018—2022年,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競爭力持續穩居全球第一方陣,中國農業科技論文競爭力指數全球第一,中國農業專利競爭力指數全球第二。
“中國機構的科技論文競爭力優勢顯著,但專利競爭力優勢不足?!?a >孫坦介紹,中國有24家機構進入農業總體全球機構科技論文競爭力排名TOP100,較上一個統計時段(2017—2021年)增加4家。中國有9家機構進入農業總體專利競爭力機構TOP100,遠落后于美國的61家,且與上一統計時段(2017—2021年)的14家機構相比,入選機構數量有所下降。
報告顯示,中國農業專利競爭力繼續保持全球第二,競爭力指數與美國差距逐漸縮小。近5年,中國農業發明專利申請量保持在年均11.5萬件,2018年至2022年,中國農業發明專利申請總量以57.67萬件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報告顯示,中國農業企業專利競爭潛力及三方科技創新合作的潛力亟待挖掘。各技術領域專利競爭力TOP50的中國機構同樣以科研機構與高校為主,入選的企業數量有所增加,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的企業專利競爭力有所提升,但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相比,在專利產出和專利質量方面仍存差距,企業專利競爭力及其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合作潛力仍然需要激發和進一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