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食物營養轉型推動健康中國建設
“我國農業發展即將進入,或者說正在進入營養與健康的新階段,食物營養發展正在經歷三個方面的深刻轉型。”12月8日,由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辦的“2017健康中國——食物與營養高層研討會”在京召開,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在主題報告中指出,三個方面的轉型包括:從生存型食物供給保障向健康型滿足營養需求轉型;從一般性、大眾型農產品消費為主向個性化、定制型食品消費轉型;從吃飽、吃得安全向吃出健康、吃出愉悅轉型。
四大物質基礎提供轉型空間
“中國食物營養發展轉型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四大物質基礎為轉型提供了空間。”陳萌山指出,首先,我國農產品供給能力實現了新突破,為農業生產向營養健康轉型提供了更多變革空間。“農產品生產能力的增強,為農業從主要提供初級農產品向多功能、三產融合發展轉變,這就為我們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營養健康導向型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其次,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開創了新的局面,為食品制造業向營養健康導向型轉型奠定了堅實的產業裝備與工業基礎。2015年全國食品工業總產值達到了11.34萬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16.76%,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我國許多省份的第一大產業。農產品加工轉換率達到65%,初步形成了東北地區、長江流域水稻加工,黃海地區優質專用小麥加工,東北地區玉米和大豆加工,長江流域優質油菜加工,中原地區農業熱加工,西北和環渤海灣地區蘋果加工,沿海與長江流域水產品加工等產業的聚集區。
其三,食用消費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初步形成了居民膳食結構向營養健康導向型轉型的消費模式。城鄉居民膳食結構更加多樣化,特別是人均攝入能量、蛋、脂類顯著提高,居民營養水平已經在發展中國家的前列。消費的這種轉變,為營養健康型的消費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社會環境。
其四,營養與保健食品業形成了新的選擇,為市場供應向營養健康導向轉型提供了新的空間。“十二五”期間,我國營養與保健食品制造業對GDP的貢獻率接近1%,年增長超過20%,食品相關企業達5000多家,發展勢頭良好,市場影響力日漸增強。
陳萌山認為,當前食物營養轉型發展面臨四大機遇,包括前所未有的宏觀經濟環境、社會關注程度、政策標準引領、網絡實現途徑等。
三個“不平衡”和兩個“不協調”
“不過,食物營養轉型發展之路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和矛盾。”陳萌山說,主要矛盾可以總結為三個“不平衡”和兩個“不協調”。
第一個不平衡是食物資源供給與消費需求之間不平衡。這主要表現在糧食內部結構存在不平衡,以及食物生產結構與居民消費需求之間不平衡日益凸顯。產略大于需,但優質糧食供給不足,進口壓力持續增加。
第二個不平衡是食物消費和營養攝入結構不平衡。從食物消費提供的營養素與居民營養需求來看,我國居民人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供給充足,能量供給總體過剩,但優質蛋白、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的攝入量與推薦量之間的差距還很大。有90%以上人群鈣的攝入量沒有達到推薦攝入量,50%以上的人群鋅的攝入量沒有達到推薦攝入量,70%以上的人群沒有達到維生素C推薦的攝入量。
第三個不平衡是城鎮與鄉村之間營養狀況發展不平衡。我國貧困地區特別是部分邊遠貧困地區,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素難以滿足健康需要,營養不良的現象還存在。而城鄉居民因膳食不平衡或營養過剩引發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疾病高發,各種慢性病患者已超過四億人。
兩個“不協調”表現為:不斷增長的食物需求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不協調,過去長期追求產量規模的粗放型生產方式,食物生產面臨著資源的約束和環境的挑戰;生產加工技術與營養健康導向不協調,表現為現有的追求產量的生產、加工和物流技術體系,不能滿足主要追求安全、營養健康的需求。
兩個“堅持”與四個“推進”
“順利推進食物營養轉型發展,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政策法規標準為保障,以科技為支撐,通過推動創建國家食物營養教育示范基地,加強營養知識普及與消費引導,加快食物生產消費營養一體化。”陳萌山指出,要實現食物營養轉型發展,主要路徑包括兩個“堅持”與四個“推進”。
堅持大食物、大營養、大健康的理念。以大食物理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營養需求為指導,把能力安全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核心,把營養提升作為保障能力安全的重點。
堅持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順應新時代的營養健康要求。食物安全的理念要更加突出生產、消費、營養、健康的協調發展。食物生產的目標,要從過去單純追求產量逐步向營養為導向的高產優質、高效生產轉變;食物發展的方式,要由過去生產什么吃什么逐步向需要什么生產什么轉變。
要著力推進營養導向型技術和營養標準的建設。要從食物全產業鏈審視營養轉型的技術需求,在科技隊伍建設、科研立項、成果培育轉化、產業示范等工作中貫徹營養健康導向意識,迅速形成應對營養轉型需求的科技力量。營養健康轉型要標準先行,研究編制農產品營養標準體系的科學研究與建設規劃方案,迅速啟動基于營養標準制定的農產品分類研究。
要著力推進居民營養干預的有效落地。扎實實施食物營養定期監測政策,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實行營養干預。重點區域要關注貧困地區、流動人群集中和新興城鎮化地區;重點人群要關注老年人、兒童青少年、孕產婦等。
要著力推進食物營養政策法規的健全實施。貫徹落實《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國民營養計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進一步出臺系列重大助推舉措,有序推進國家食物營養教育示范基地的創建和運行管理等。據悉,本次研討會上,廣東省梅州市人民政府等13家單位成為首批食物營養教育示范基地創建單位。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