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科技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驅動力。”在12月16日舉行的“2022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表示。
當日論壇發布了多個農業科技領域的報告,舉行了智慧農業創新院士論壇,同時還舉行了太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介活動。
六大報告展示中國農業科技成果
論壇發布了《2022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2022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2022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2022中國涉農企業創新報告》《2022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學命題》《2022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等六個主旨報告。
這些報告顯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迅速,如農業科技論文競爭力位列全球第一,熱點前沿表現力位居首位,此外,涉農企業創新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吳孔明表示,報告全面展示了我國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效,以及世界農業科技前沿趨勢,對指導推進今后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吳孔明介紹,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第一,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突破了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瓶頸,如在農業基因組研究領域實現了“變道超車”。第二,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如培育了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超級稻,提升了機械化率,確保了口糧絕對安全等。第三,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廣泛應用,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穩步提升。第四,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快速升級。同時,科技與區域經濟更加融合,南京、太谷、成都、廣州、武漢5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硅谷”初具雛形。
“過去十年,是農業科技政策氛圍越來越好的十年,是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越來越強的十年,是農業科技支撐發展越來越堅實的十年。”吳孔明說。
農業科技創新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的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吳孔明表示,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
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吳孔明表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14億多人口每天要吃掉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23萬噸肉,供給壓力非常大,因此,必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保障高質量農業科技成果有效供給,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農業科技創新同樣提供著重要的動力。吳孔明表示,“科技是根本,只有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才能讓農業強起來;只有通過科技創新突破資源環境剛性約束,走低碳綠色發展道路,才能讓農村美起來;只有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才能讓農民富起來。因此,我們急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增添鄉村振興動力源,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創新驅動鄉村振興道路。”
我國是農業大國,當前,正在向農業強國邁進,這一過程中,科技是根本保障。吳孔明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加強農業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充分展示了黨中央對打造與我國大國地位相稱的農業強國的信心與決心。農業強國的根本標志就是具有能與世界先進國家抗衡的農業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大幅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加速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農業科技創新還面臨著多重挑戰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迅速,在多個領域處于全球領跑或并跑的位置,但同樣存在需要加強的薄弱環節,“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但與建設農業強國的要求相比,短板與弱項依然突出,問題與挑戰同在。”吳孔明表示。
在科技供給方面,結構性短板仍然明顯。吳孔明介紹,根據最新數據預測,我國農業農村領域的技術僅有10%處于國際領跑地位,與國際領先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農業基礎研究薄弱、原創性創新能力不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專利面臨“卡脖子”風險的局面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
在成果轉化應用方面,依然存在瓶頸。吳孔明介紹,我國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長期存在,尚未完全破解,一體化推進長線攻關、短期技術熟化與當前成熟技術推廣應用的機制亟須健全。農業科技產學研脫節,科研成果轉化路徑不暢通,大部分農業科研成果僅停留在實驗室和紙面上,還沒有應用到田間地頭,更沒有達到產業化、商業化應用的階段。
在企業科技創新方面,創新主體地位尚未凸顯。吳孔明介紹,截至2019年底,在全國22.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涉農高新技術企業8920家,僅占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的4%。我國涉農企業科技創新投入占比不到3%,遠低于歐美等國家的投入水平。企業主導的農業科技創新模式發展尚未成熟,還任重道遠。
開創農業強國和鄉村振興新局面
為貫徹落實二十大關于農業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的總體部署,農業農村部提出,要在農業科技裝備領域實現新的突破。在論壇上,吳孔明建議,未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方面,需要四大方面的集中攻堅。
通過搶占農業基礎前沿創新高地,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吳孔明說,“我國人多地少,在耕地和水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必須用高水平的農業科技、現代化的物質裝備,破解資源稟賦制約,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要加大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等,在有重大育種價值的關鍵基因挖掘、重要農業動植物國產化育種、智能化大型農機裝備等方面實現突破,用更好的種子、更先進的技術、更智能的裝備,生產更多更好的糧食。”
通過發揮我國體制優勢,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效能。吳孔明表示,“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機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合力。同時,各地也要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特色及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快推進科技攻關,形成全國一盤棋的農業科技創新格局,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效能。”
通過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吳孔明表示,“在新形勢下,要積極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地結合,加大支持力度,創設兼職兼薪、人才激勵、技術產品應用、財稅金融等優惠政策,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通過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農業科技創新強大潛能。吳孔明說,“當前,農業科技系統迫切需要健全完善‘放權’‘松綁’和激勵政策措施,切實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切實加強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建設,著力打造良好的農業科技創新創業生態,釋放農業科技服務于國家現代化發展,尤其是農業強國建設的強大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