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永強怎么也沒有想到,他這個研究農作物蟲害的科研人員,竟然種起了葡萄,還把葡萄打造成山東省博興縣曹王鎮的主導產業。
劉永強與葡萄結緣,與自己的專業有關,也和農科院對科研人員的培養、要求有關。“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我的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不僅要求我注重實驗室的研究,更要扎根生產一線,從生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劉永強回憶。
有一次,劉永強在葡萄園調查鳥害問題時,發現并不是所有鳥都吃葡萄,這改變了“鳥對葡萄有害”這一傳統認知。為此,劉永強通過改進防鳥網孔徑的設計,利用麻雀在葡萄園吃蟲不吃葡萄的習性,既控制了害蟲,又保護了鳥類,一舉兩得。
種植葡萄每年會修剪下來大量的葡萄副梢,一直沒有很好的利用途徑。后來,劉永強讓團隊買了幾只羊,嘗試讓它們吃葡萄副梢,解決了副梢處理的問題。
葡萄架下輪牧養羊,可以提高葡萄種植效益。可是,隨著葡萄果穗的生長變重,果穗垂下來,給了羊“偷吃”果穗的機會。劉永強經過仔細觀察,發現羊在晚上的取食更多的是靠嗅覺定位,而不是視覺。他又對葡萄園放牧的時間進行了優化,利用晚上放牧,葡萄成熟前的氣味還不足以吸引羊,巧妙地解決了輪牧養羊對葡萄果穗的影響。
但很快,劉永強又發現了新問題——在沒有葡萄副梢時,羊又面臨沒有食物的難題。劉永強與牧草專家合作,根據羊的營養需求搭配牧草種類,再根據葡萄架高度確定羊的品種,根據葡萄枝條及牧草的生物量控制羊的養殖數量,研發集成了葡萄園架下輪牧技術,節約了80%的葡萄架下空間。采用這樣的方法,在不影響葡萄產量的同時,能夠增產優質肉類產品,使一畝地產生了“一畝園,八分牧場”的效果。
在葡萄有害生物研究團隊的努力下,最終形成了“林—草—牧”模式。2018年,團隊與山東省博興縣曹王鎮政府達成產學研合作協議,共同開展“葡萄規范化栽培及復合種養技術示范”項目。2019年,劉永強到曹王鎮掛職,在當地探索形成了“科研院所+政府+示范基地+企業(或種植農場)”的成果轉化機制。
目前,示范園帶動當地發展葡萄種植面積達400余畝。“我希望未來能夠帶動形成1000至5000畝的高品質葡萄產區,更好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劉永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