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 居民膳食將更加注重營養健康
6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隨著人均GDP提高,居民膳食持續升級,未來中國將大幅增加動物性食品和油脂類需求,主食需求明顯下降,肉類食用需求總量將突破1億噸。”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葉玉江表示,當前中國居民食物消費正由主食型向“糧肉菜果魚”多元化消費模式轉變,膳食結構將更加注重營養健康。
《報告》基于膳食參照系,綜合各類膳食推薦值的平均值構建中國理想膳食模式。基于理想膳食的模擬結果顯示,中國居民膳食將更加注重營養健康。
“未來中國居民應明顯提高乳制品、水產品等優質蛋白質和蔬果的消費比例,適度降低谷物、食用油和肉類的比例,力爭在攝入足夠能量的同時獲得更加全面均衡的營養,提升國民健康水平。”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胡向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報告》建議,到2050年,由于居民食物需求結構向營養健康轉型,中國可調減口糧播種面積和肉蛋類產能,肉類產量可調減28%,其中,豬肉產量可減至4002萬噸;雞蛋調減10%,減至2720萬噸。
“但考慮到飲食習慣的轉變存在一定難度和經濟成本,居民膳食結構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各方協同推進、持續開展營養健康膳食的知識普及和宣傳,加強營養健康導向型農業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曹芳芳建議,為滿足居民食物消費需求,應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大力推進奶業和水產業高質量發展。
農產品加工業一頭連著農業、農村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城市和市民,是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蓄水池”。
“當前居民膳食消費習慣和消費偏好正在經歷深刻變革,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追求更加便捷、健康與多樣化的食品,這將給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帶來重大機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韓昕儒表示。
《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農產品加工業貿易競爭力指數在全球146個國家中排名第64,處于中等水平。11類食品類加工農產品中,除魚類、果蔬類加工品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外,其他類別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較低。
“這意味著,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未來仍有較大增長空間。”胡向東表示,下一步,應持續優化農產品加工業區域布局,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向鄉村集聚,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龍頭企業共建農產品加工業創新平臺,加快健全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新動能,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