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籽粒帶皮與否,大麥可分為皮大麥和裸大麥。裸大麥在我國南方地區又稱元麥,在北方地區也稱米大麥和仁大麥,在青藏高原則叫作青稞。根據用途,大麥又可以分為食用、飼用和啤酒大麥。在我國,大麥青稞產業擔負著為藏區居民提供糧食,為啤酒工業提供原料,為畜牧和水產、水禽養殖提供飼料、飼草的特殊功能。
大麥在我國屬于小宗作物,但擁有5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近一兩年,大麥進口量劇增的消息,將這一傳統小作物推到了聚光燈之下。
大麥青稞的產業現狀如何?產業化發展中存在什么問題?近日,國家現代農業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京接受了《中國科學報》記者的采訪。
食用大麥:糧食消費減少 加工品增加
“裸大麥,就是不帶皮的大麥,在青藏高原地區是主要的糧食,藏區稱為青稞,而我們平時說的大麥,是指有皮的皮大麥。”張京告訴記者,我國大麥青稞主要在鹽堿灘涂和高原坡地種植。在我國青藏高原地區,青稞是農業產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青稞的種植區域主要在西藏、青海兩省以及甘肅甘南、四川甘孜和阿壩、云南迪慶等地區。
“作為青藏高原地區藏族居民的主要糧食,青稞大部用于糌粑、少量用于青稞酒等傳統食品和飲品的家庭制作。”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的極大豐富,現在藏區將青稞作為糧食直接消費的比例逐漸減少,而以青稞為原料的加工品陸續問世。
據介紹,由于大麥青稞的蛋白質含量較高、營養豐富,現在市面上出現了青稞掛面、青稞餅干等大眾方便食品以及“青稞速溶粉”“青稞飲料”“青稞β-葡聚糖膠囊”等新型保健食品。
不過,張京指出,作為加工原料,大麥青稞發展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取決于相關產業的生產現狀和發展前景。而目前,這些食品和保健品的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尚不具備對生產的拉動作用。
飼用大麥:大多自產自銷
據張京估算,食用部分約占我國大麥青稞總量的20%。“中國大麥青稞消費除部分用于啤酒釀造之外,雖然也是大部分用作飼料,但商品飼料的加工使用比例很低。”張京說。
在歐美國家,飼料工業發達,大麥青稞70%以上用于飼料加工,27%用于啤酒釀造,其余3%用于各種大眾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加工生產。在美國還使用裸大麥(青稞)生產生物燃料。
而在我國,農民通常自家生產、自家消費,直接將大麥用來喂養牲畜或水產養殖。
實際上,除籽粒之外,大麥青稞的莖葉柔軟香嫩,適口性好,營養含量高,刈割青貯或曬制成干草,是牛、羊等反芻動物的優質飼草。收獲脫粒后的秸稈,營養價值雖然不及青刈曬制的干草,但適口性和營養價值均優于其他谷類作物的秸稈,經過氨化、堿化或發酵處理,飼喂效果更好。
張京建議,扭轉我國大麥青稞飼料消費以農戶直接喂飼為主的落后局面,可以利用大麥青稞抗寒、耐旱以及早熟的優點,開發南方冬閑田,解決南方地區飼料玉米和春季青飼草短缺的問題。
同時,他還表示,加強大麥青稞秸稈顆粒飼料和發酵飼料等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將有利于解決牧區冬季飼草短缺和飼草運輸困難。“大麥種子在發芽過程中,隨著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的發生,會產生許多新的生理活性物質,從而提高其飼料利用價值。近些年來,在國外大麥用作飼料時,不再按照傳統方法直接飼喂動物,而是經過發芽加工生產成綠飼料后飼喂。”
近一兩年,我國大麥進口數量大幅增加。2014年,大麥進口量約541萬噸,同比增長130%。而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估算,2015/16年度中國大麥進口量預計為650萬噸。
“增加的進口大麥主要用作飼料。”張京告訴記者,目前進口大麥的價格低廉是導致大麥進口劇增的主因。
據媒體報道,上世紀末行情最好時大麥一斤售價為1.5元,而當時小麥的價格在0.7元/斤。現在,小麥價格翻番,大麥的價格卻下跌。目前,價格更為低廉的進口大麥的大量進口,無疑將更不利于穩定大麥這一小作物的種植面積。
啤酒大麥:原料長期過度依賴進口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用途不同,大麥青稞需要不同的加工品質和專用品種。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為滿足國內啤酒工業快速發展和啤用大麥的生產需求,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啤酒大麥品種實現了從無到有,不僅平均產量潛力從原來的3800kg/hm2,提高到現在的8200kg/hm2,而且主要品質指標達到或超過國外品種。
但是,與國外相比,啤酒大麥品種依然存在β-葡聚糖含量偏高和游離氨基氮偏低的質量問題。
同時,國內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由于在各種專用大麥青稞生產方面缺乏區域性肥水運籌、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控等輕簡配套栽培技術,除少數實行訂單生產的大型國營農場和專業大戶外,普遍存在品種使用啤、飼不分。
“不同用途的大麥青稞對栽培技術的要求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啤用大麥要求籽粒蛋白質含量適中,而飼用大麥則要求有高的蛋白質含量,因此對氮肥用量和用法具有不同的要求。”張京說,“在發達國家,大麥青稞生產的專業化很強,根據種植的品種特性和生產目標,在栽培技術上有標準化的生產規程,如澳大利亞的啤用大麥生產,明確規定在孕穗期后不追施氮肥。”
與國外啤酒大麥的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生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我國以小農戶為主的分散生產和經營方式,與麥芽和啤酒工業原料生產要求之間存有內在矛盾。
“特別是由于我國以農戶為單位生產,種植分散,不成規模,難以做到統一品種、統一栽培措施、統一收儲營銷,因而也就無法滿足麥芽和啤酒等加工企業對大麥青稞原料的批量供應和高度一致的質量要求,產品的性價比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力,致使我國麥芽和啤酒原料長期過度依賴進口。”張京指出。
此外,生產技術不規范、栽培措施不配套,如耕作粗放、過量播種、過量施肥、過量施藥等問題,既增加了生產成本,增產不增收,又降低了生產質量,也引起了一定的環境問題。
最近十年來,國家對大麥青稞的科研投入逐漸加大,2008年農業部啟動了國家大麥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我國大麥青稞科研隊伍得到穩定和壯大,在大麥青稞產業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技術開發上,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研究成果,為提高我國大麥青稞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
不過,張京認為,未來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優異種質資源挖掘、專用品種選育、生產配套栽培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利用、產業技術研發建設等工作。
“實現大麥青稞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食品加工、飼料加工、麥芽加工和啤酒生產,建立穩定可靠的原料供應體系,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消費需求,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維持國民食物多樣與營養健康的需要。”張京說。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