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3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兩個農業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它們分別是“北方旱地農田抗旱適水種植技術及應用”以及“玉米優異種質資源規模化發掘與創新利用技術”。
本次大會共評選出264個項目、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5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57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137項。
什么是抗旱適水?如何搭配種植物可以滿足旱地農田適應性生產的要求?玉米能夠被應用于北方旱地農田的抗旱適水種植當中嗎?又需如何選擇培育優質的玉米種子?
什么是抗旱適水?
北方旱地農田區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大約涉及16個省、市、自治區,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51%。北方旱地農田區約占我國耕地總面積的56%,該地區的糧食生產量占我國糧食生產量的57%。近些年來,我國的糧食生產重心逐漸向北、向西偏移,在我國耕地體系中,北方旱地農田區具有舉重若輕的戰略地位。
但北方旱地農田區長期處于缺水狀態,農業生產需水量常年超過降水量。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北方越發呈現出干旱暖化的趨勢,缺水問題將愈演愈烈。
北方旱地農田的農業生產力關乎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因此在缺水問題愈發嚴峻的境況下,旱地農田要具備抗旱適水的能力。
抗旱適水,顧名思義,一是要抗擊干旱,二是要適應水分條件。具體來說,“適水”指的是根據當下氣候的水分條件來適應性地調整農田種植結構,使農業生產盡量避開極端干旱的狀況。農田既要抗旱,更要適水。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表示,由傳統的對抗性生產轉向適應性生產,是該項技術成果的核心路線。
如何選擇作物配置,以調整旱地農田的農業種植結構?
適應性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主要指通過多種作物配置來增強旱地農田系統的穩定性和水分生產力,多種作物配置可以提高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當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提高后,若其中的某種農作物遇干旱而死亡,其他品種的農作物有可能不受影響,依舊具有生產能力。
在北方旱地的多種農作物配置上,梅旭榮表示玉米和大豆的搭配效果良好。比起單獨種植,玉米和大豆搭配種植后的產量增幅可達12%—20%。除了玉米和大豆搭配種植外,谷子搭配大豆、玉米搭配花生都有可能成為未來北方旱地的多種農作物搭配種植的方案。
多種作物配置實際與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有些許矛盾。現代農業生產強調規模化生產,傾向于大規模種植同種作物以期獲得規模效益。但在北方旱地農田區,缺水成為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抗旱和高產,猶如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種植者必須要進行適應性調整,在高產和穩產中選擇穩產,通過增加種植物種類以提高農作物抵御干旱的能力。
如何選擇培育優質的玉米種子?
相比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玉米具有很強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貧瘠性以及極好的環境適應性,更適宜在旱地種植。玉米既可以和大豆相配,也可和花生相配,成為旱地農田進行多種作物配置的優良組合。
同時玉米種植技術簡單,在中國分布廣泛,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玉米在中國境內的分布面積超過6億畝,但也正是由于種植區域廣泛,玉米常常遭受多種病害。因此需要篩選培育優質的玉米種子,以幫助玉米抵御多種病害,減少產量損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天宇表示,通過培育優質玉米種子,原先嚴重的玉米紋枯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培育優質種子資源前,首先需要育種家對玉米種子進行篩選,育種家通過初步判斷篩選出抗旱或者高產的玉米種子。之后育種家將對種子進行培育,培育完成后還將進行評比試驗和區域試驗。評定玉米種子是否優質要關注該種子的產量、抗旱性、性狀等多方要素。
評定出優質種子后就需要加快種子的培育速度。轉基因技術、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以及基因編輯技術是目前用于培育優質玉米種子的三大技術。
糧食安全問題關乎民生大計,此次獲獎的兩項農業項目將會在未來探索出更加廣闊的應用空間,進一步推動我國糧食的穩產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