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農科院加工所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農民日報]把更多馬鈴薯主食端上餐桌
發布時間:2016-12-13
|來源: 《農民日報》2016年12月13日|作者:吳佩
你吃過馬鈴薯做成的面條嗎?兩年前,如果有人這樣問你,你一定會特別詫異:馬鈴薯怎么可能做成主食?可如今,人們不僅可以在超市買到各式各樣的馬鈴薯主食產品,還將它們端上了餐桌。
2015年,我國提出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戰略,著力培養大眾消費營養健康馬鈴薯主食的習慣。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馬鈴薯主食產品從最初的小眾嘗鮮走向流行,而主食產業也成為推行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抓手和突破口,馬鈴薯產業已然成為朝陽產業。
馬鈴薯主食的開發,離不開科技的創新引領。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加工研究所為馬鈴薯主食產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日前,記者走進加工所探秘科技創新如何引領馬鈴薯主食開發之路。
攻克加工關鍵技術,馬鈴薯主食修成正果
營養豐富的馬鈴薯早在400多年前就傳入了中國,盡管在國外早已被當成主食,而在我國,它則一直以鮮食為主。數據顯示,我國是馬鈴薯生產大國,并不是加工強國,加工產品不足總產量的10%,主食產品幾乎沒有。這也導致了我國馬鈴薯產業相對落后、產值不高。
“一方面,受我國傳統飲食消費習慣的影響,馬鈴薯多是菜用為主,人們對它的營養價值認識不夠。另一方面,由于馬鈴薯加工技術一直難以突破,馬鈴薯利用傳統工藝做不成面條和饅頭等主食,這也直接影響它成為主糧。”中國農科院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說,“隨著消費的升級和膳食結構的轉變,現在的人們已經越來越注重吃得健康和安全,而馬鈴薯做主食恰恰符合這樣的趨勢。”
那么,馬鈴薯要變主食,究竟有多難?“馬鈴薯中不含面筋蛋白,在制作饅頭、面條等主食產品時,存在成型難、醒發難、硬度大和面條易斷條、不耐煮等問題,要解決它們,很不容易。”長期從事傳統食品加工與裝備研究的張泓研究員是中國農科院加工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也是國家馬鈴薯主糧化課題組的核心成員,他告訴記者,加工技術與裝備的研究與創新,是實現馬鈴薯主食開發的難點和關鍵。只要加工難題解決了,馬鈴薯的主食之路就會容易很多。
從2013年起,張泓率領科研團隊開始進行馬鈴薯主食加工工藝和裝備的研究,經過上萬次的試驗,他們終于成功破解主食加工上的技術難題。2015年1月,隨著我國馬鈴薯主食戰略的打響,加工所研發的第一代含馬鈴薯粉35%的主食產品問世。之后,一體化仿生搟面機、工業化馬鈴薯面條生產線、主食復配粉生產線等成套化裝備也陸續研發出來,第二代、第三代馬鈴薯主食產品相繼問世,目前馬鈴薯粉含量已經提升到了55%。利用低成本的薯泥或原薯直接加工主食也取得實質性進展。
科技成果在企業落地生根,主食開發帶動全產業發展
在馬鈴薯主食開發研究中,加工所形成了120多項專利、8大技術。然而,要讓人們吃到馬鈴薯主食產品,帶動整個產業發展,還要將實驗室的成果盡快推廣出去。從2015年起,張泓就與企業進行合作,僅北京、河北、甘肅、陜西、上海等地區,就有50多家企業參與了馬鈴薯主食產業開發,目前全國擁有22條馬鈴薯主食加工生產線。
伴隨著技術的推廣、企業的參與,各種各樣獨具風味的中式馬鈴薯主食產品不斷被開發出來。據統計,目前我國已形成饅頭類、面條類、擠壓類、糕點類和地方特色類等五大類200多種馬鈴薯主食產品,有的產品甚至出口到了中東地區,唱響“一帶一路”。
“加工技術的突破,讓馬鈴薯主食產品有更多機會走向大眾餐桌。”戴小楓對記者說,在農產品當中,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最容易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一旦全產業鏈打通,附加值上去,整個產業發展起來,馬鈴薯就能幫助更多農民脫貧致富。”
張泓則感慨,馬鈴薯主食的問世,撼動的是整個產業鏈。現在,從選育馬鈴薯主食專用品種,到研究馬鈴薯栽培技術,再到加工儲運技術的研究,之前沉寂的產業鏈全部拉動起來了。如今在許多馬鈴薯主產區甚至形成了從種到收再到加工的一整套集成技術。
除推廣技術外,科研團隊還幫地方規劃產業。作為馬鈴薯主產區,隨著主食戰略的推進,寧夏馬鈴薯產業開始提檔升級。眼下,張泓和團隊正在為寧夏固原制定未來的產業發展藍圖,希望將主食產品與當地文化旅游結合起來,讓馬鈴薯真正成為人們的”財富薯”。
未來主食產業前景廣闊,科技支撐還將持續給力
據預測,未來幾年,馬鈴薯的市場需求還將呈現明顯增長,對產業帶動的影響也將十分顯著。張泓分析,到2015年,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將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有望超過3000億元。按照馬鈴薯每畝效益增加300元測算,1.5億畝的播種面積,薯農種植馬鈴薯純收入有望增加450億元。
“馬鈴薯主食開發,不僅帶動的是馬鈴薯全產業,其實也能帶動和提升我們整個農產品加工業的水平。因為能夠用于做馬鈴薯主食的很多加工設備幾乎都可以用在其他作物上。”張泓感慨道。
盡管前景廣闊,張泓表示,作為馬鈴薯主食加工的國家隊,未來的科研任務依然任重道遠:“一方面,我們要加強中式馬鈴薯主食加工裝備的研發,同時通過技術改進,降低主食加工的成本,研究原料與產品品質形成之間的規律。另一方面,還要在馬鈴薯加工品種適宜性的研究上下功夫,為育種家選育出更多合適加工的專用品種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張泓的團隊還在緊張地研究馬鈴薯主食產品評價、真偽鑒別等檢測技術。“馬鈴薯主食越來越受市場歡迎,參與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什么叫做馬鈴薯主食產品、馬鈴薯主食怎么分類,這些都迫切需要一整套完備的行業規范及檢測檢驗的方法和手段,為產品入市和政府監督提供技術保障。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而隨著今后我國馬鈴薯主食產業將從生產區向消費區擴展,也就是從西南、西北、東北等地區轉向我國的東南沿海,為了生產出更加適合南方飲食習慣的主食產品,未來,張泓和他的科研團隊還將繼續在科研攻關上精進,還將為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付出更多的心血。
2015年,我國提出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戰略,著力培養大眾消費營養健康馬鈴薯主食的習慣。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馬鈴薯主食產品從最初的小眾嘗鮮走向流行,而主食產業也成為推行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抓手和突破口,馬鈴薯產業已然成為朝陽產業。
馬鈴薯主食的開發,離不開科技的創新引領。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加工研究所為馬鈴薯主食產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日前,記者走進加工所探秘科技創新如何引領馬鈴薯主食開發之路。
攻克加工關鍵技術,馬鈴薯主食修成正果
營養豐富的馬鈴薯早在400多年前就傳入了中國,盡管在國外早已被當成主食,而在我國,它則一直以鮮食為主。數據顯示,我國是馬鈴薯生產大國,并不是加工強國,加工產品不足總產量的10%,主食產品幾乎沒有。這也導致了我國馬鈴薯產業相對落后、產值不高。
“一方面,受我國傳統飲食消費習慣的影響,馬鈴薯多是菜用為主,人們對它的營養價值認識不夠。另一方面,由于馬鈴薯加工技術一直難以突破,馬鈴薯利用傳統工藝做不成面條和饅頭等主食,這也直接影響它成為主糧。”中國農科院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說,“隨著消費的升級和膳食結構的轉變,現在的人們已經越來越注重吃得健康和安全,而馬鈴薯做主食恰恰符合這樣的趨勢。”
那么,馬鈴薯要變主食,究竟有多難?“馬鈴薯中不含面筋蛋白,在制作饅頭、面條等主食產品時,存在成型難、醒發難、硬度大和面條易斷條、不耐煮等問題,要解決它們,很不容易。”長期從事傳統食品加工與裝備研究的張泓研究員是中國農科院加工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也是國家馬鈴薯主糧化課題組的核心成員,他告訴記者,加工技術與裝備的研究與創新,是實現馬鈴薯主食開發的難點和關鍵。只要加工難題解決了,馬鈴薯的主食之路就會容易很多。
從2013年起,張泓率領科研團隊開始進行馬鈴薯主食加工工藝和裝備的研究,經過上萬次的試驗,他們終于成功破解主食加工上的技術難題。2015年1月,隨著我國馬鈴薯主食戰略的打響,加工所研發的第一代含馬鈴薯粉35%的主食產品問世。之后,一體化仿生搟面機、工業化馬鈴薯面條生產線、主食復配粉生產線等成套化裝備也陸續研發出來,第二代、第三代馬鈴薯主食產品相繼問世,目前馬鈴薯粉含量已經提升到了55%。利用低成本的薯泥或原薯直接加工主食也取得實質性進展。
科技成果在企業落地生根,主食開發帶動全產業發展
在馬鈴薯主食開發研究中,加工所形成了120多項專利、8大技術。然而,要讓人們吃到馬鈴薯主食產品,帶動整個產業發展,還要將實驗室的成果盡快推廣出去。從2015年起,張泓就與企業進行合作,僅北京、河北、甘肅、陜西、上海等地區,就有50多家企業參與了馬鈴薯主食產業開發,目前全國擁有22條馬鈴薯主食加工生產線。
伴隨著技術的推廣、企業的參與,各種各樣獨具風味的中式馬鈴薯主食產品不斷被開發出來。據統計,目前我國已形成饅頭類、面條類、擠壓類、糕點類和地方特色類等五大類200多種馬鈴薯主食產品,有的產品甚至出口到了中東地區,唱響“一帶一路”。
“加工技術的突破,讓馬鈴薯主食產品有更多機會走向大眾餐桌。”戴小楓對記者說,在農產品當中,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最容易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一旦全產業鏈打通,附加值上去,整個產業發展起來,馬鈴薯就能幫助更多農民脫貧致富。”
張泓則感慨,馬鈴薯主食的問世,撼動的是整個產業鏈。現在,從選育馬鈴薯主食專用品種,到研究馬鈴薯栽培技術,再到加工儲運技術的研究,之前沉寂的產業鏈全部拉動起來了。如今在許多馬鈴薯主產區甚至形成了從種到收再到加工的一整套集成技術。
除推廣技術外,科研團隊還幫地方規劃產業。作為馬鈴薯主產區,隨著主食戰略的推進,寧夏馬鈴薯產業開始提檔升級。眼下,張泓和團隊正在為寧夏固原制定未來的產業發展藍圖,希望將主食產品與當地文化旅游結合起來,讓馬鈴薯真正成為人們的”財富薯”。
未來主食產業前景廣闊,科技支撐還將持續給力
據預測,未來幾年,馬鈴薯的市場需求還將呈現明顯增長,對產業帶動的影響也將十分顯著。張泓分析,到2015年,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將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有望超過3000億元。按照馬鈴薯每畝效益增加300元測算,1.5億畝的播種面積,薯農種植馬鈴薯純收入有望增加450億元。
“馬鈴薯主食開發,不僅帶動的是馬鈴薯全產業,其實也能帶動和提升我們整個農產品加工業的水平。因為能夠用于做馬鈴薯主食的很多加工設備幾乎都可以用在其他作物上。”張泓感慨道。
盡管前景廣闊,張泓表示,作為馬鈴薯主食加工的國家隊,未來的科研任務依然任重道遠:“一方面,我們要加強中式馬鈴薯主食加工裝備的研發,同時通過技術改進,降低主食加工的成本,研究原料與產品品質形成之間的規律。另一方面,還要在馬鈴薯加工品種適宜性的研究上下功夫,為育種家選育出更多合適加工的專用品種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張泓的團隊還在緊張地研究馬鈴薯主食產品評價、真偽鑒別等檢測技術。“馬鈴薯主食越來越受市場歡迎,參與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什么叫做馬鈴薯主食產品、馬鈴薯主食怎么分類,這些都迫切需要一整套完備的行業規范及檢測檢驗的方法和手段,為產品入市和政府監督提供技術保障。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而隨著今后我國馬鈴薯主食產業將從生產區向消費區擴展,也就是從西南、西北、東北等地區轉向我國的東南沿海,為了生產出更加適合南方飲食習慣的主食產品,未來,張泓和他的科研團隊還將繼續在科研攻關上精進,還將為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付出更多的心血。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