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莊巧生(1916年—2022年),我國小麥遺傳育種學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畢生致力于新品種選育與研究,為國家糧食安全、種業科學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主持育成“北京8號”“北京10號”“豐抗8號”等高產抗病冬小麥優良新品種,累計推廣約4億畝。他帶頭改進育種方法,主編的《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專著為提高全國作物育種理論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他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并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模范人物榮譽稱號。
(圖片由本報記者王小龍制作)
【弘揚科學家精神·大家小事】
“北京8號”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華北平原的主栽品種之一,打破了親本取材和育成品種地域性的限制。它的幕后功臣,便是我國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莊巧生。
1971年,莊巧生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北京懷柔基點廟城小組蹲點。這里是懷柔小麥主產區,布有進行小麥品種試驗的“北京8號”示范田。
對“北京8號”,莊巧生傾注了深厚的情感。每天天一亮,年過半百的他就直奔小麥試驗田,圍著“北京8號”示范田轉來轉去,認真挑選單株,希望對它進行復壯,經常一干就干到日落。
見他在田間時而記載,時而凝視,時而彎下腰用手輕輕撥動麥稈、試探麥稈彈性……點上的同志無不欽佩地說:“莊老師這是在給小麥品種‘相面’呢!”
除了廟城小組,半山區和北部山區還分設沙峪公社和琉璃廟公社兩個點。當時,這些地區是小麥種植新區。由于種植經驗缺乏,加之地勢較高、氣候嚴寒、土壤較貧瘠、河灘地沙性強,小麥生產出現不少問題。為了更好地給小麥品種“相面”,莊巧生便組織了田間調查。彼時,基點沒有交通工具,大家笑稱,調查主要靠“11路”——步行。山區路不好,有時上坡,有時下坡,有時過山澗,有時過小溪,有時還要搖搖晃晃地過列石。
“那時吃的是‘派飯’。有一次我和莊先生在琉璃廟公社后山鋪大隊一戶人家吃‘派飯’,吃的是杏樹葉棒渣粥,估計是發酵過的,有點酸,還有點苦味,不易嚼爛,我感到很難咽下。莊先生牙齒不好,我想會更難,便小聲問莊先生怎么樣,他回答:‘還行!’”每逢想到此情此景,作科所研究員趙雙寧都感慨,“莊先生為解決當地小麥生產問題,不辭辛苦,認真調研,為我們作出了榜樣!”
對自己的一生,莊巧生曾這樣寫道:“我一生只做了兩件事:一是育成的十來個優良小麥品種在生產上得到應用;二是編了幾本與小麥或育種有關的專著,為國家科技事業留下一些歷史記錄。僅此而已,微不足道。”
同為作物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對莊巧生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我深知這些工作與成果的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