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舉國哀痛,農業科學家紛紛表達了沉痛的哀思和無盡的懷念。
“野生稻雜交稻超級稻,大國糧倉賴先生之力;三系法二系法一系法,世界目光仰先生之風?!边@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錢前撰寫悼念袁隆平的挽聯。
錢前是多年從事水稻育種的專家,他告訴記者,在年輕時就認識了袁隆平院士,接受過袁隆平老師的很多指點,“袁老師經常鼓勵我們創新,貴在創新是他的精神,也是他一輩子所做的事情?!?/p>
錢前接到袁隆平院士逝世消息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他說:“兩彈一星,雜交水稻,這是我們的大國基石,正是袁隆平這樣的前輩們付出的努力,使我們終于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他們的功績將永留青史?!?/p>
全國優良食味粳稻育種的領軍人物、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王才林研究員,回憶起三十多年來和袁隆平院士的交往點滴,難掩悲痛之情?!霸∑皆菏棵磕甓紩ズD系哪戏庇N基地,我每年春節也都是在農科院在海南的基地度過的,兩家基地靠得很近,所以這些年,基本每年我們都要去拜訪他?!蓖醪帕终f。
2016年,王才林和其他人一起拜訪袁先生時,袁先生高興地說:“走,到試驗田去,我帶你們看我們剛剛搞出來的‘原子彈’?!痹壬摹霸訌棥本褪莿倓傃邪l成功的第五代超級雜交稻“超優千號”,在三亞示范田表現莖稈粗壯、穗大粒多、結實率高,長勢十分喜人。
2017年,袁隆平團隊開始在全國組建耐鹽堿水稻聯合體,王才林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國家耐鹽堿水稻聯合體試驗方案的制定。王才林每次見到袁隆平,近90歲高齡的他思路都很清晰,思維非常敏捷,相關的數字報出來根本不用想的,令人佩服。
王才林告訴記者,對于育種的科研人員來說,袁隆平就是“精神支柱”。
“有他在,糧食一定是高產的;有他在,糧食安全一定有保障的?!痹∑较壬肋h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要繼承他的遺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敦本務實、敬業奉獻,培育更多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讓更多的人吃上最好吃的大米。
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所長楊永坤研究員告訴記者,袁隆平院士生前非常關心和支持中麻所工作。2008年,中麻所成立50周年,袁隆平院士出席慶典并為研究所題詞:發展優勢農產品,圖強麻類大產業。
201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南方經濟作物研究中心在中麻所掛牌,袁隆平院士提寫“順作物而延伸領域,立南方以拓展空間”的賀詞。2018年,中麻所成立60周年,袁老又發來賀信,勉勵麻類科研工作者奮發圖強。楊永坤表示,中麻所職工將永遠銘記袁隆平院士的囑托和希冀,為實現國家三農事業的發展和人民幸福生活不懈奮斗!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關義新研究員多年來從事玉米育種研究,他說:“雖然和袁先生研究領域不同,工作上沒有交集,但袁先生是我最為敬重的科學家,我們要學習袁先生一輩子以國家糧食安全為己任、奮斗一生的科研精神。”
袁隆平院士雖離開了這片他深愛的熱土,但他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會一直激勵科研工作者前行??蒲泄ぷ髡邥斡浰膰谕校兴木?,在廣袤的大地上接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