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專家在牧場開展技術指導。張晴丹攝
“五一”勞動節一過,夏熱即將到來,對于京津冀地區的奶牛養殖場來說,“煩惱”也將隨之而來,夏季是奶牛疾病高發期,比如奶牛乳房炎這類疾病會嚴重影響養殖場發展。
“我們這次牧場行活動的初衷很簡單,就是為了提前做好夏季奶牛疾病的防控準備,積極促進奶牛場的生產效益”,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以下簡稱團隊)疫病崗位專家李秀波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4月24日至28日,依托已延續五年的“奶牛保姆行動”,該團隊啟動了為期一周的“奶牛保姆行動——京津冀精準服務牧場行”活動。
“作為‘奶牛保姆行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以活動為突破口,構建起京津冀奶牛產業協作發展體系,并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技術指導等方式提高奶牛養殖者的技術水平,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助力京津冀地區奶牛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團隊首席科學家路永強研究員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隨后,記者與團隊專家一起深入牧場,看專家們如何“把脈治病”。
為公益:四有四必服務產業
長期以來,奶牛養殖場生產經營損失、相關人員的技術水平缺乏等是奶牛養殖者必須要直面的困難。如何解決這些困難,增進專家與基層養殖場的聯系、互動與技術對接,是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為了提升牧場奶牛健康,更好地服務奶牛產業,團隊在2012年以“保姆”式服務為宗旨,創建了“奶牛保姆行動”。
“五年來,我們一直在打造服務于奶牛產業的名片,而‘奶牛保姆行動’實際上是一個公益性技術服務平臺、服務模式。”路永強表示。
據悉,“奶牛保姆行動”采用以團隊的組織框架為核心,以各級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機構及其人員為補充,以團隊建立的奶牛養殖示范場為重點和抓手,以輻射帶動全市范圍內的規模化養殖場為最終目標,各環節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要力求達到‘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有需必到、有難必幫’的‘四有四必’工作效果,達到實實在在為奶牛產業發展服務的目的。”路永強說。
“保姆”的特點就是,所有團隊成員要親力親為,視養殖場戶為親人,與養殖者建立親密聯系,按照親自參與、親自示范的要求開展好“奶牛保姆行動”。
當前,“奶牛保姆行動”已成為團隊支撐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廣大技術人員服務于基層的重要橋梁,是畜牧技術及其成果(產品)突破“最后一公里”,實現“技術落地”的重要途徑。
經過多年努力,團隊制定發布了《奶牛保姆行動實施方案》,形成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等服務模式,更加全方位多角度的為奶牛服務,做好“保姆”一職。
見成效:各方面水平有提升
五年來,“奶牛保姆行動”已經成為團隊服務奶牛產業的靚麗名片,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據統計,共開展各類活動1650場(次),培訓技術、管理人員29473人次;共建設示范基地45家,開展試驗研究348項,形成新技術96項,開發產品52個(套),授權專利80項(發明專利12項)。
談到變化,“首要的就是養殖者觀念發生了轉變,這也是我們最欣慰的地方。”路永強以青貯飼料的制作為例說,實際上我國青貯飼料和國外的差距主要在于干物質含量不夠,過去很多牧場負責人只關注青貯玉米買得比誰便宜,可能當時便宜了幾十塊錢,但最終的損失卻遠遠超過幾十塊錢。現在,大家不再過于關心青貯玉米的價格,而是關注其中的干物質含量了。
又如對代乳粉的使用問題。路永強說,過去很多養殖場負責人認為,給小牛飼喂代乳粉的成本太高。但實際上,飼喂代乳粉能讓小牛提前一到兩個月成熟,進入繁殖期,反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經過五年來的深入宣傳講解,現在很多人已經改變了原來的觀念,給小牛喂上了代乳粉。
除此之外,由于團隊多層次、全方位的技術服務與指導,北京地區規模化奶牛養殖場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整體產奶水平也有所提升,40多個示范場的水平,在2016年達到了年產8.5噸,比2013年平均提高了1.3噸。
“奶牛保姆行動”已成為團隊傳播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新政策轉化應用的重要平臺,能促進團隊技術成果向產業轉移延伸,深受廣大奶牛養殖場(戶)贊譽與信賴,促進了奶牛養殖業從傳統向現代化的轉型,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其影響力在行業內逐步擴大。
更精準:服務京津冀新名片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重大的戰略工程,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在京津冀地區開展精準服務牧場行活動,意義十分重大。
隨著活動的開始,一周時間里,團隊的專家們奔赴京郊6區、天津武清、河北廊坊等地的多家牧場,開展精準化的技術指導與服務。
4月26日,記者跟隨團隊專家走進了天津市超越畜牧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的牧場,專家對牧場防暑降溫措施、奶牛身體現狀、產奶量等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和考察。
據了解,我國部分地區奶牛乳房炎的發病率高達61.4%,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250億元。多年來,李秀波帶領其創新團隊在奶牛乳房炎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建立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基礎數據庫1個,庫容量達50000余株,并研制成功了一系列奶牛專用新獸藥。
在現場,李秀波從乳房炎診斷、預防和治療等方面進行了技術指導,并贈送了自主研發且已獲國家新獸藥證書的干奶期和泌乳期乳房炎防治藥物。
在牧場內基礎設施建設上,團隊健康養殖崗位專家顧憲紅研究員從熱應激的預防等方面進行了技術指導。
顧憲紅針對牛場普遍存在的風扇、噴淋開閉、運行參數管理粗放等問題,“建議結合天氣情況和奶牛行為表現,分高產、中產、低產、干奶牛群分別設定風扇、噴淋開閉及運行參數,以便更好地緩減奶牛熱應激,減少防暑降溫用電、用水量,減輕噴淋用水對牧場污水排放和處理的壓力”。
除此之外,團隊生鮮乳安全崗位專家丁雙陽研究員針對奶牛禁用抗生素和藥物殘留問題與牧場主進行了技術交流和指導。
專家們的貼心服務受到了牧場主熱烈歡迎,牧場主對團隊的這次技術服務非常感動,親切稱呼專家為“自家人”。
擴隊伍:加強建設不斷進取
“通過這次精準服務牧場行活動,直接與牧場對接,能確切地了解牧場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實現精準服務,達到良好的效果,下一步將持續跟進,促使牧場不斷改善和提高。”顧憲紅表示。
路永強向記者強調,本次活動是奶牛團隊保姆行動從常規科技服務邁向科技精準化服務的一次重要嘗試和轉變,針對“不同季節、重點環節以及養殖中的頑疾”開展針對性的“及時提醒”“精細指導”“組合服務”,固化服務模式,延伸服務手段。
本次活動不僅在產業服務中進一步掌握了現階段牛場的實際技術需求與轉變,而且在服務模式上進一步成熟,深化了“專家+綜合試驗站+N個牛場=1個牧場綜合服務模塊”的新型服務模式,通過“問題采集、專家會診、保姆課堂、現場指導、定時回訪”等服務手段,實現了專家技術領域的模塊整合和精準服務,進一步提升了保姆行動的綜合服務能力。
為期一周的牧場行讓專家們感受到,奶牛場對養殖技術的共性需求有: 如何更有效地實現夏季防暑降溫以緩減奶牛產奶量下降,如何進行糞污處理和利用以達到環保要求等。此外,也有個性化需求,如某牧場臥床設計及墊料使用存在問題,急需獲得技術支持。
通過本次活動,問題意識也倒逼團隊進一步謀劃未來的工作。
路永強表示,今后團隊將加大新獸藥研發、糞污治理模式研究、套裝主推技術集成、示范牧場對接服務、京津冀奶牛產業協同服務體系建設等重點工作,團隊必將更加深入地開展技術研發和保姆行動,做好奶牛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和保姆工作。
“未來,我們除了要做好這些工作以外,可能還會選擇一些非常優秀的企業加入到我們的服務隊伍中來。因為我們這個團隊是開放的,而未來的社會是一個服務型的社會,需要這種企業化的服務。”路永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