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接力創新 鹽堿荒地變身高產良田
剛剛過了夏至,伴著汗水與喜悅,實驗田里黃澄澄的小麥已經被我們收獲,一批金燦燦的玉米種子播撒了下去。作為農業科研工作者,我們始終謹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
我國鹽堿地多,部分地區耕地鹽堿化趨勢加劇,過去甚至有句俗語,“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因此,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意義重大。我所在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德州鹽堿土改良實驗站創建于20世紀60年代,是我國黃淮海區域最早建立的綜合性野外臺站之一。
回首建站以來,幾代實驗站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開展工作,先后經歷了“讓鹽堿荒地能產糧、讓土地多產糧、讓土地產好糧”三個發展時期,圍繞黃泛區鹽堿地開展深入研究和綜合治理,經過幾十年的改造、幾代人的努力,如今,黃泛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大糧倉。
進入新時代,實現農業綠色增產,成為實驗站的重要使命。以趙秉強、林治安為代表的第三代實驗站人不斷開拓創新,建立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有機無機結合施肥長期定位試驗群,系統構建了有機/無機配合施肥實現高產—優質—培肥—環保協調發展的理論和技術體系。英國土壤學會前主席、洛桑研究院土壤研究所原所長大衛·保爾森教授曾稱贊:“德州實驗站的系列長期定位試驗形成了世界上設計最完整、持續時間最長的有機/無機配合施肥定位試驗群。”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讓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是我們的追求。近年來,我們實驗站探索以化肥有機替代減量、綠色高效肥料產品增效減量為主要技術集成,創立了冬小麥—夏玉米周年“噸半糧”綠色高產技術體系,并向省內外市縣的種糧大戶們推廣,實現了試驗區糧食產量由畝產1000公斤提高至1500公斤的好成績。為了讓農民更好更快地掌握新技術,我們專門編寫了通俗易懂的《冬春小麥管理歌》。值得驕傲的是,在這幾年德州市農民“糧王”大賽中,我們培育出了一批綠色高產的“糧王”,實實在在地帶動了當地農業的綠色發展。
如今,國家提出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農業科研工作者重任在胸、使命在肩,德州實驗站將傳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扎根一線,繼續為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