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食物的保障,首先要吃得飽,其次要吃得好,最后考慮吃得營養。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許世衛看來,以營養健康為目標的現代農業的發展,就是使農業建設緊盯農業的基礎功能,按人類營養與健康需要確定農業產量目標,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產品品質,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那么,未來的農業將走向何方?科技將在未來農業中扮演什么角色?
吃得好要靠科技支撐
“如何能吃得飽呢?這就需要數量的供給,至少今后50年中國要將食物的數量放在第一位。”農業部食品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王東陽研究員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吃飽了,還想要吃好,就是質量的改善。比如大米,想吃優質的、蛋白質含量高的、東北的大米,不愿意吃南方的大米,這就是質量的改善。但是,質量的改善必須以數量為基礎。”
為了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到20世紀末中國的食物生產多年來一直把產量增長確定為首要目標,生產什么食物就消費什么食物,沒有能力奢求營養合理。從“九五”結束的21世紀初,中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產品供求實現了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轉變,為逐步滿足消費者需求而提高食物質量安全水平、進行局部食物結構調整奠定了基礎。
經過“十五”“十一五”近10年的發展,居民膳食結構不斷優化拉動了食物生產結構的變化,肉蛋奶、水產品、水果、蔬菜等非糧食的食物產量比重快速上升,同時,食物質量安全也成為這近10年間的焦點。到2020年前的未來幾年,食物質量安全問題仍會受到關注,但食物營養與居民健康的關系將會更受重視。
目前,我們在吃飯問題上,雖然數量上有了保障,但是怎么樣在質量上更安全一點,吃得更好一點,把環境、生態都協調起來,應該說難度非常大。那么,未來依靠什么呢?“靠科技。”王東陽說。
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無論是投入品使用、種養殖過程質量控制、過程追溯,還是產地環境標準制定、檢驗檢測,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從滿足消費者健康需求出發,在盡量保持色香味的傳統特征前提下,把營養素的合理搭配、方便快捷作為主要研發目標,依靠科技開發出更多新工藝、新產品。”王東陽說。
農產品加工是重要方向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從農產品加工業的角度總結1840年以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工業化國家近百年來經歷過的國際經驗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農產品加工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以后,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高速發展,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結構會發生革命性的變革,農業的出路、活力、動力和潛力都將來自于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這個時期一般要持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直到人均GDP到達3萬~5萬美元甚至更多以后才逐漸進入增長的平臺期。
2000年底我國人均GDP近3000美元,此后的10年間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異軍突起,快速發展;2011年我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農產品加工業與傳統農業產值之比達到1.7:1,已經完全取代傳統種養業的地位,成為我國農業當下的主體。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由于外需大幅下降,外貿導向型的制造業及其相關的運輸業、電力、煤炭、制造、服裝、玩具等等產業出現大面積虧損和生產要素的凈流出,而農產品加工業則逆市上揚,在高位支撐著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的高速發展,特別是支撐著涉及經濟安全、社會穩定、政治和諧的民生與內需,實際上已經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接替產業和支柱產業。
戴小楓進一步分析說,從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看,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在GDP中的增長空間頗大,距離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傳統農產品產值8:1的理論高值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這正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調結構、轉增長、擴內需、富民生的戰略機遇和抓手,而傳統種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則將繼續逐年下降,直至降到個位數以下。
“由此基本可以斷言,未來30年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高速發展期,我國國家現代化和現代農業成敗與否,在某種意義上,將取決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戴小楓說。
營養的“私人定制”
中國科學院發布的我國面向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其中農業科技領域發展路線圖就包括創制“智能化個性營養食品”,滿足個性化的營養需求。王東陽表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吃的要求也不一樣,營養學從整體來說就是“私人定制”。要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就得有規模化,對農業來說就是優質的要求。
面對琳瑯滿目的食物,怎樣選擇適宜于自己的食物?我國古人早就認識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及“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的有益做法。現代營養學認為,只有全面而合理的膳食營養,才能維持人體健康,但不可暴飲暴食,五味偏嗜。
日本是發達國家中食物與營養工作開展得很好的國家之一,值得借鑒。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83.41歲,排在世界前列。究其緣由,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是日本人口壽命長的主要因素。王東陽介紹,日本在營養配餐方面做得就比較好,在日本的小吃攤,不會這邊買個大雞腿,那邊一份米飯,他們是一份一份都做好的,標準是吃的能量、蛋白質足夠即可。
“國家必須重視這個問題,政府和公共部門該管你怎么吃飯了,否則產生的問題只能由政府解決,這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王東陽說。
在未來,公眾的期待會成為現實,營養與健康將會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流。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