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在過去的2019年里,中國農業科學院全面完成重點工作任務,農業科技創新取得驕人成績,再一次展現了其農業科研“國家隊”的風采。
7項成果獲國家獎
一、科技阻斷H7N9病毒由禽向人傳播——哈獸研陳化蘭團隊“動物流感病毒跨種感染人及傳播能力研究”獲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二、精準識別與檢測技術實現農產品300多種危害因子多殘留確證檢測——質標所王靜團隊“農產品中典型化學污染物精準識別與檢測關鍵技術”獲技術發明二等獎;
三、耐密高產廣適玉米新品種累計推廣超1億畝,增收53.1億公斤——作科所黃長玲團隊“耐密高產廣適玉米新品種中單808和中單909培育與應用”獲科技進步二等獎;
四、中國飼料數據庫運行29年,累計新增產值1275.09億元——牧醫所熊本海團隊“家畜養殖數字化關鍵技術與智能飼喂裝備創制及應用”獲科技進步二等獎;
五、零化學藥劑殺韭蛆——蔬菜所張友軍團隊“重大蔬菜害蟲韭蛆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獲科技進步二等獎;
六、茶葉殘留快速測定技術產品推廣2712萬畝,創造經濟效益19.9億元——茶葉所陳宗懋團隊“茶葉中農藥殘留和污染物管控技術體系創建及應用”獲科技進步二等獎;
七、科普生產關鍵技術助力小麥每畝增收100元以上——作科所趙廣才團隊“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百問百答”獲科技進步(科普類)二等獎。
10大科技進展
它們分別為:
新改良基因編輯系統可提高基因編輯精準度和效率;
科技實現雜交稻種子克隆;科學家揭秘無性繁殖作物自交衰退機制;
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三維結構首次被解析;
高產高油優質多抗油菜品種平均畝產達186.98公斤;
無角牦牛填補無角舍飼化品種國際空白;
密植高產機械粒收技術實現玉米平均畝產1110.95公斤;
畜禽無抗養殖關鍵技術助力推廣無抗飼料3.249萬噸;
多項技術助力農業生產系統對環境廢物釋放最少化;
有效遏制2019年草地貪夜蛾大面積重發。
11篇世界頂尖學術刊物論文
一、3月1日,《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基因組所研究成果——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可修復脫靶“漏洞”;
二、3月6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生物所研究成果——科學家訓練“機器大腦”輔助育種家實現低成本定向育種;
三、6月21日,《科學(Science)》雜志以研究長文發表了特產所研究成果——馴鹿“定居”北極的秘密被發現(3篇)。《科學》上同期發表反芻動物基因組研究計劃3篇論文。
四、9月6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植保所研究成果——昆蟲是否耐熱由體內共生菌說了算;
五、10月18日,《科學(Science)》雜志發表哈獸研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成果——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面世;
六、10月23日,《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表生物所研究成果——人類首次探明葉綠素合成關鍵酶3D結構;
七、11月14日,《細胞(Cell)》在線發表基因組所研究成果——科學家揭示陸地植物成功登陸的“秘密”;
八、12月17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作科所研究成果——我科學家克隆水稻抗褐飛虱關鍵基因;
九、12月18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資劃所研究進展——我科學家闡明“G蛋白”如何讓玉米既長得壯又得病少。
6項中國專利獎
牧醫所李奎等發明的“一種鑒定或輔助鑒定豬100kg體重眼肌面積的方法及其專用試劑盒”獲第十九屆中國專利獎銀獎;
飼料所李秀波等發明的“一種用于奶牛泌乳期子宮炎的硫酸頭孢喹肟子宮注入劑及其制備方法”獲第十九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質標所王靜等發明的“三嗪類除草劑及其代謝物分子印跡聚合物微球、其制備方法及應用”獲第十九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哈獸研馮力等發明的“豬傳染性胃腸炎華毒弱毒疫苗株及其應用”獲第十九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農機化所胡志超等發明的“一種碎秸、清秸、施肥、播種、覆秸多功能機組”獲第十九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農機化所吳崇友等發明的“油菜毯狀苗全自動移栽機的栽植裝置及栽植方法”獲第十九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10.65億元成果轉化收入
全年成果轉化收入達10.65億元。這得益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一體化統籌設計創新創造創業,打造“創新創造創業”三創協同團隊,打通科研創新和產業發展通道;還得益于不斷完善成果轉化體系,構建科企合作新機制,強化科技供需對接,加快“研學產”向“產學研”轉變。
2101萬畝高產優質良種推廣面積
優質高產農作物品種推廣面積穩定增長,以第一單位培育,上一年度推廣面積排名全國前 5 位且推廣面積超過 100 萬畝(蔬菜 20 萬畝)的大宗作物品種有 6 種 :水稻(常規稻)中嘉早17、水稻(雜交稻)天優華占、棉花(常規棉)中棉49、大豆中黃13、油菜中雙9號、蔬菜中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