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山東省濰坊市人民政府4月18日在京聯合發布《濰坊市創新提升“三個模式”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實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系統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點贊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的演進與內涵,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提供了典型理論和實踐樣本。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作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并在當年全國“兩會”期間到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和視察山東時,兩次對“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給予肯定。
此次發布的《報告》顯示,山東省是全國農業第一大省,農業總產值多年穩居全國首位,去年更成為首個農業總產值過萬億的省份,贏得“全國農業看山東”的贊譽。濰坊市2020年農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以及加工出口基地,已成為全國人民名副其實的菜籃子、米袋子、肉案子,壽光蔬菜更是享譽世界。
發布《報告》的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袁龍江指出,濰坊市同時在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取得了豐富經驗,“三個模式”對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報告》提煉出“三個模式”的演進及其本質內涵:“諸城模式”是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社區化等具體實踐,主要解決農業生產、加工、流通脫節的問題。“濰坊模式”是濰坊各地農業農村改革創新經驗的集成,突出農業產業化經營,創新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和運行機制,著力解決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壽光模式”則是蔬菜產業的生產、銷售、技術、會展和標準輸出等創新經驗,解決蔬菜生產產業化的問題。
《報告》用“五個實現”概括“三個模式”的基本經驗:創新農業產業化內涵和形態,實現產業化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的突破;尊重群眾和基層的首創精神,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執行的良性互動;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實現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踐行包容性增長理念,努力實現全面共同富裕;促進三個融合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報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回答了在我們這樣傳統農業大國,怎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課題”。參加發布會的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陳曉華表示,通過濰坊的創新實踐,一是看到了發展方向,二是看到了實現的路徑。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指出,濰坊鄉村振興“三個模式”的實踐和理論成果,必將對全國鄉村振興起到積極的借鑒作用。他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潛力最大、難度最大在鄉村。因此,在實踐和理論的探索中,應把縮小城鄉六個方面的差距作為重要研究課題:把縮小收入差距作為鄉村振興考核指標;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是農民得到獲得感的直接體現;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差距是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首要任務;要防止數字鴻溝成為城鄉差距的新表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縮小貧富差距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導向;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優先縮小農業科技投入強度的差距。他現場表態,“現代農業農村建設的主戰場在哪里,中國農科院的科學家就在哪里”。
濰坊市委書記田慶盈評價,《報告》總結了五個創新提升,“這與我們的實踐高度契合”。他介紹了濰坊做好產業振興、城鄉融合、生態優先、文明善治、富民為本“五篇文章”的具體實踐,特別提到“富民為本”中,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以宅基地資產化為例,“我們是這樣探索的”: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和使用權“三權分治”,閑散宅基地的所有人獲得資格權,在濰坊建立的齊魯農業產權交易中心進行交易,實現資產化,可以對外融資。“去年這個交易平臺實現了25億元交易額,今年可能突破100億。”田慶盈表示。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原所長、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樊勝根則從國際視角談道,“濰坊模式”為全世界農業食物系統提供了很好的案例。他透露,今年9月份將在紐約召開全世界食物系統峰會,會上要把各國做得好的案例拿過去,從中找到具有改變游戲規則的答案,“濰坊的案例可以給國際上提供很好的借鑒”。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杜志雄認為,濰坊的“三個模式”具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探索“模板”的性質,不僅給其他地方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模板,同時也是濰坊自身不斷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的邏輯起點、實踐起點;而新時代濰坊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實踐,是以前農業現代化模板的升級版,更重要的是為下一步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初級版。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姜長云談到濰坊“三個模式”實踐中推動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有效結合,這是“探索構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系的非常好的樣板”。他建議,“從濰坊看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再做一個研究,不僅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還可以打造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