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金華磐安脫貧攻堅歷程,一路風雨走來,始終不能忘記這樣一批人,他們不是磐安人卻勝似磐安人,帶著上級組織的囑托,不畏艱辛,傾其所學,為山區群眾送來關愛、送來技術、送來信心,他們就是省級科技特派員。浙江省茶葉研究院研究員權啟愛就是其中一位。
權啟愛是浙江省首批100名科技特派員中年齡最大的一位。2003年,63歲的他剛從貴州扶貧歸來,本可以舒適自在地安享退休生活,但聽到組織有安排、山區群眾有需要,就義不容辭地再次接受任務,進駐偏遠落后的磐安縣雙溪鄉,一待就是11年。作為全省知名茶葉專家,權啟愛自稱一名老茶人,始終保持低調與謙遜,與農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將自己融入農村,大家親切地叫他“權老師”。
進駐雙溪后,權啟愛首先著手基礎調研工作。不到兩個月時間,他跑遍了雙溪鄉17個行政村和40多個自然村,走遍了這些村莊的每一塊茶園,并與廣大茶農座談交流,詳細了解茶葉生產現狀,梳理存在問題。通過一段時間走訪調研,權啟愛發現雙溪鄉農業基本沒有主導產業,以種植玉米、地瓜等農作物為主;當地農民雖有種茶習慣,但茶葉大多被種植在屋角地頭的犄角旮旯。根據調研結果及雙溪鄉具備的種茶天然條件優勢,權啟愛建議鄉黨委政府將茶葉作為支柱產業發展,協助鄉政府起草《茶產業十年發展規劃》。
山早村是雙溪鄉最為偏遠的村莊之一,地處海拔較高的山頂,整體地勢平整,氣候土壤條件十分適宜白茶種植。2005年,權啟愛計劃采用農民自種和引進客商協作發展的方式開發白茶基地。為了消除農戶顧慮,權啟愛四處奔波,跑農戶作動員,跑市場購茶苗,跑省城請專家,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這期間,權啟愛與基地茶農風雨并肩,共發動全村種植白茶200多畝,同時引進建成面積1000畝的桃石尖生態白茶基地。
作為一名老茶人,權啟愛深知,要保持茶產業持續快速發展,關鍵要提高茶農收入,讓老百姓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效益,而這著力點在于不斷改善茶農的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為此,權啟愛把茶葉科技培訓作為帶動產業發展的突破口。雙溪茶葉雖然沒有形成規模化,但茶葉品質好,開采時間也是磐安縣內最早的。如果要讓茶葉形成規?;N植,那必須讓農民思想上有所改變。
“這里是龍井茶產區,要炒出最好的龍井茶!”權啟愛憑著敏銳的意識、豐富的經驗,嘗試著教授農民炒龍井茶。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于習慣傳統的生產加工辦法,一開始茶農的積極性并不高?!翱偟孟雮€辦法,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權啟愛費盡心思從研究所里邀請了一批“外援”——做龍井茶最好的一批技術師傅,他們從梓譽到禮府再到山早,手把手教大家炒茶。茶農炒茶技術得到提升后,原本三四十元一斤的茶葉,可以賣到六七十元,效益整整提升了2倍。一時間,雙溪鄉形成了“炒茶風暴”,窈川、大盤等鄰近鄉鎮茶農紛紛前來學習。
為了提高制茶效率,一種新型龍井茶炒制機開始推廣使用,它炒制速度快,能節省大量勞動力,權啟愛立即著手在雙溪鄉推廣。由于機械炒茶與精細的手工加工相比,產品質量較粗放,權啟愛及時研究推廣了機器和手工相結合的加工技術,在節約勞動力、提高炒制速度的同時,使龍井茶質量能保持手工水平,茶商茶農十分歡迎。
就這樣,在權啟愛的傾心指導推動下,10年時間里,雙溪鄉標準化茶園面積達到6100畝,從一個零星產茶鄉鎮發展成為專業產茶鄉鎮。全鄉茶葉總收入從2004年的100余萬元,提高到1200萬元,人均茶葉年收入從150元提高到1800元。茶葉成為了雙溪鄉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農民重要的增收渠道。正如山早村民所說:“現在守著這‘金茶園’,輕輕松松地,在家門口就能有不錯的收入?!?/p>
十年傾心,茶香四溢。杈啟愛贏得了磐安百姓的愛戴,2012年,被評為第三屆十大感動磐安人物?;貞?1年科技特派員經歷,權啟愛感慨地說:“我一輩子和茶葉打交道,能夠把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傳授給茶農,使這里的茶產業有所發展,農民收入有所提高,這對于我們科技工作者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