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近日發(fā)布的《中國農村發(fā)展報告2020》顯示,到“十四五”期末(約2025年),中國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糧)缺口約為2500萬噸。關于糧食安全的話題再次掀起熱潮。
中國糧食安全現狀究竟如何?中新社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專家。專家表示,中國糧食安全眼下完全有保障,但也需要關注長期隱憂。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表示,中國糧食已實現“十六年連增”,2019年中國糧食生產總量達6.64億噸,人均占有量超474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今年以來,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澇災害的雙重打擊,中國的糧食生產是否受到影響?
國家統(tǒng)計局8月14日公布,中國今年夏糧繼續(xù)實現豐收,產量比上年增長0.9%,創(chuàng)歷史新高。為全年糧食豐收打下良好基礎。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所研究員姜文來表示,洪災的影響范圍只是雨帶區(qū)域內有一定損失,且較多雨水對干旱地區(qū)糧食生產反而有利,預計今年糧食產量不會低于去年。
關于《中國農村發(fā)展報告2020》提出的1.3億噸糧食缺口和2500萬噸谷物缺口的預測,專家表示,雖然目前中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從長遠來看,存在一些隱憂和薄弱環(huán)節(jié),需要引起重視。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周表示,目前中國進口的大豆和源自大豆的油品有1億多噸,構成了糧食缺口的主要部分,雖然預測主糧缺口2500萬噸,但尚不足總消費量的5%,同中國追求的谷物保持95%以上的自給率是一致的。不過這一預測也提醒中國有必要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5個國際組織7月發(fā)布報告預計,全球將面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專家指出,雖然目前中國糧食自給率高達97%,但面對不利的國際形勢,中國也需要更加繃緊糧食安全的這根弦。
張紅宇表示,中國是人口大國,占世界人口的20%,確保口糧安全十分關鍵。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世界各糧食出口國可能隨時關閉或擰緊出口閥門,加劇全球市場動蕩,導致全球糧食供需失衡,在這一特殊時期,中國更加不能掉以輕心,需要切實加強本國糧食安全。
“未來中國糧食供應對外依存度仍將上漲。”中國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面對不利的國際形勢,要持續(xù)促進糧食、尤其是飼料糧進口來源的多元化,提高全球供應鏈的穩(wěn)定性可靠性。
除了外部形勢,中國糧食生產也存在一些趨勢性的隱憂,比如耕地撂荒、改種經濟作物、退耕還林、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等等。
姜文來表示,目前中國農村土地流轉承包十分盛行,由于種植經濟作物比種糧收益更高,承包了大片土地的新型經營主體改種經濟作物已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糧食單產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播種面積縮減的影響,目前對糧食安全影響不大,但仍要引起關注,要把保障糧食安全落實到地塊上,給糧食生產加一把鎖。
“保證糧食總量安全,首先要保證土地要素。”張紅宇表示,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要管長遠,任何情況下都不可逾越,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推進,增加建設用地必須以盤活存量為基本原則,輕易不能在增量上打主意。還要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的科技要素、人力要素和政策要素,大力發(fā)展現代農業(yè),發(fā)揮政策增產保供作用,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實現糧食總量穩(wěn)定增長,確保中國糧食長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