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在培訓和指導農戶,促進我國農業增產增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的鄉鎮農技推廣工作正在面臨農民獲取信息渠道多元、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傳播、自身發展創新不足和技術服務需求減少等四方面的挑戰。
首先,隨著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農民獲取新技術的渠道越來越多,熱線電話、網絡、電視、農資經銷商等信息渠道逐漸成為農民獲取新技術的主渠道。筆者所在團隊在調研中發現,12316等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既方便農戶也提高了咨詢服務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鄉鎮農技推廣服務;農戶還通過上網和收看電視農業節目獲取技術信息;農民自發建立了QQ群,有了問題在QQ群里向同行請教。農戶在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等農用物資時,農資經銷商也會給農民介紹新技術和新信息,農資經銷商在推廣自己的產品時,也會在農村召開技術培訓會。
其次,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一些實力比較強的合作社開始借助專家的力量自發組織農民培訓,這是一種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傳播。合作社與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農業專家直接對接,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部分職能也逐步被新型經營主體所替代。另外,經紀人和大戶也是農民獲取農業技術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
其三,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普遍存在人員老化、經費不足、無自有試驗地等諸多問題,限制了農技推廣職能的發揮和創新。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鄉鎮農技推廣站被定為公益一類,不能有經營性收入,目前經費處于“有錢養病無錢打仗”的狀態。個別好一點的農技推廣機構會與科研院所合作做一些試驗示范工作。
第四,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和農民素質的提高,農技推廣服務的需求在減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在種田的主力是1960年前后出生的人,與10年前的1950年前后出生的人相比,文化程度更高,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的能力更強,碰到問題時自己能通過各種渠道自行解決;二是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戶需要掌握的技術也越來越少,一些新技術被物化到農資和設備中,農技推廣部門需要推廣的技術也越來越少;三是從農業技術的特點來看,農業技術相對于工業技術更新慢,一旦推廣開可以用很長時間,鄉鎮農技人員的服務需求具有階段性特征。
我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面對新形勢,必須要改革創新,在機制體制、職能定位、服務意識、知識更新等方面發生質的變化。一是要拓展服務渠道,鄉鎮農技推廣人員要主動利用網絡、微信、QQ群等新興媒體與農戶和合作社進行對接,做好技術推廣服務。二是加強培訓,提高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的服務能力。三是增加服務內容,鄉鎮農技推廣人員在搞好糧、棉、油、肉、蛋、奶等大宗農產品技術推廣之外,也要將蔬菜、花卉、苗木、水產等當地具有特色的農產品生產納入推廣服務范圍并進行考核;另外,鄉鎮農技推廣人員還要把收集農戶的技術需求,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作為一項工作內容。四是做好組織工作,鄉鎮農技推廣人員要配合縣農技推廣站、農廣校等部門做好農業技術培訓的組織工作。
(作者單位: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中央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