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北京晚報]馬鈴薯主食化可改善膳食結構
專家建議每天攝入薯類50至100克
發布時間:2016-06-12
|來源: 《北京晚報》2016年6月8日|作者:陽葉萍
“馬鈴薯作為中國人飯碗里的新成員,要讓全社會接受它、喜歡它、并作為主食之一。薯類主食化可改善膳食營養結構,建議人們爭取每天攝入薯類50至100克。”近日,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在馬鈴薯主食化科普講座走進匯文小學活動現場表示。
目前,薯類特別是馬鈴薯,已成為歐美國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且多以主食形式消費。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木泰華告訴記者,“而我國目前的薯類消費多以鮮食為主,加工制品比例很低,且主要產品形式為淀粉、全粉等,產品單一、營養價值低,極大限制了薯類的消費。建議把營養豐富的馬鈴薯系列產品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爭取每天攝入薯類50—100克。”
關于馬鈴薯的挑選方法,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張泓建議,要盡量挑選表皮無干痕和糙皮,無病斑、蟲咬和機械外傷,不萎蔫、變軟,無發酵酒精氣味的馬鈴薯。另外,外皮暗黃的馬鈴薯淀粉含量高,富含胡蘿卜素,口味較好。
多位專家提醒,加大馬鈴薯營養的科學普及,特別要從小學生抓起,幫助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營養觀和消費觀。青少年、兒童要注意科學搭配葷素比例,做到15%的葷加75%的素,盡量少吃油炸食品。
目前,薯類特別是馬鈴薯,已成為歐美國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且多以主食形式消費。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木泰華告訴記者,“而我國目前的薯類消費多以鮮食為主,加工制品比例很低,且主要產品形式為淀粉、全粉等,產品單一、營養價值低,極大限制了薯類的消費。建議把營養豐富的馬鈴薯系列產品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爭取每天攝入薯類50—100克。”
關于馬鈴薯的挑選方法,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張泓建議,要盡量挑選表皮無干痕和糙皮,無病斑、蟲咬和機械外傷,不萎蔫、變軟,無發酵酒精氣味的馬鈴薯。另外,外皮暗黃的馬鈴薯淀粉含量高,富含胡蘿卜素,口味較好。
多位專家提醒,加大馬鈴薯營養的科學普及,特別要從小學生抓起,幫助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營養觀和消費觀。青少年、兒童要注意科學搭配葷素比例,做到15%的葷加75%的素,盡量少吃油炸食品。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